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第二集美學村:抗戰(zhàn)烽火中弦歌不輟的教育奇跡

  3月29日,大田縣召開“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利用項目攻堅動員會。這個被譽為福建“西南聯(lián)大”的第三批國家級抗戰(zhàn)遺址,在持續(xù)加強維護修繕的基礎上,其保護利用工作再次提速。

  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總面積3217.5畝,現(xiàn)留存校舍28座。

1940年11月14日,陳嘉庚到大田縣視察學校時與部分教師合影。(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指揮部 供圖)
1940年11月14日,陳嘉庚到大田縣視察學校時與部分教師合影。(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指揮部 供圖)

  從1939至1945年,集美學校師生在大田父老鄉(xiāng)親的幫助下,邊學習邊抗戰(zhàn),創(chuàng)造了抗戰(zhàn)烽火中弦歌不輟的教育奇跡。

  多次輾轉搬遷

  風蕭蕭兮水潺潺,餐風宿露路漫漫,跋山涉水豈辭艱?復仇血熱,許國心丹,待我收拾舊河山!

  ——溫伯夏《集美師生內遷征途感懷》

  日寇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后,廈門于1938年5月淪入敵手。由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在家鄉(xiāng)集美創(chuàng)辦的學村,時常遭日軍炮擊和飛機襲擾,學校師生危在旦夕。迫于形勢,遠在南洋的陳校主決定將學村各校遷往內地。

1941年,集美水商農三校全體教職員于大田攝影紀念。(集美大學 供圖)
1941年,集美水商農三校全體教職員于大田攝影紀念。(集美大學 供圖)
大田玉田村有著光榮的歷史,是三明首批“中央紅軍村”之一。圖為朱德總司令親筆題碑的大田縣革命烈士陵園。(楊為春 攝)
大田玉田村有著光榮的歷史,是三明首批“中央紅軍村”之一。圖為朱德總司令親筆題碑的大田縣革命烈士陵園。(楊為春 攝)

  1938年5月起,集美學校內遷,其中集美水產航海、商業(yè)、農林3所職業(yè)學校,14個班級614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輾轉安溪遷入大田,合并定名為福建私立集美職業(yè)學校。1942年3月,集美職業(yè)學校水產航海、商業(yè)、農林三科又獨立設校。

  定址大田之前,校董陳村牧等三次到各地踏勘、反復比較。

  最終選址大田,是因為閩中山區(qū)崇山峻嶺和森林茂密利于躲避日寇侵擾,也因為大田是擁有光榮革命史的紅土地。

  1934年7月,紅七軍團組建為抗日先遣隊,與掩護北上的紅九軍團一起攻克了大田縣城。大田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攻占的第一座縣城。

集美職校教室(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指揮部 供圖)
集美職校教室(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指揮部 供圖)
集美職校運動場(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指揮部 供圖)
集美職校運動場(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指揮部 供圖)
集美職校辦公室(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指揮部 供圖)
集美職校辦公室(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指揮部 供圖)

  日寇入侵,公路已全破壞,學校設備、圖書、生活用具,全靠師生肩挑手扛。于是,在從沿海到大田的崇山峻嶺中,出現(xiàn)了一支背著行裝,唱著抗戰(zhàn)歌曲在艱難跋涉的隊伍。

  為了迎接廣大師生,大田民眾將文廟、朱子祠和縣體育場館等最佳辦學地點騰出,與大田中學連成一片。

  1939年9月20日上午,日寇戰(zhàn)機六架兩組呈“品”字形編隊轟炸大田城,集美職校駐地和鄰近的大田中學被炸,圖書、儀器損毀殆盡。

被日軍飛機投彈炸毀的集美職校。(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指揮部 供圖)
被日軍飛機投彈炸毀的集美職校。(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指揮部 供圖)
“森林課堂”舊址(溫欣孝 攝)
“森林課堂”舊址(溫欣孝 攝)

  在鄉(xiāng)賢的倡導之下,玉田村的鄉(xiāng)親緊急騰挪43座祖祠、民宅、廟宇,接納了流離失所的集美師生,直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學;剡w。

  村民們和師生一起修葺房屋、填補池塘、平整操場、鋪設道路、疏通水渠、種植花草。僅用10天時間,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實驗室、醫(yī)院、操場和倉庫應有盡有,“第二集美學村”儼然成形,師生順利復課。

第二集美學村校舍舊址(1934年7月21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駐地)(楊為春 攝)
第二集美學村校舍舊址(1934年7月21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駐地)(楊為春 攝)
集美學堂門前平地由河卵石鋪成,當年是師生集會的重要場所。(楊為春 攝)
集美學堂門前平地由河卵石鋪成,當年是師生集會的重要場所。(楊為春 攝)
玉田村第二集美學村舊址。(楊為春 攝)
玉田村第二集美學村舊址。(楊為春 攝)

  此時的大田還不時遭受日寇飛機的掃射和轟炸,師生們創(chuàng)造性地將課堂搬進了仙亭山中,十幾個班級的學生有秩序地分布在林間的空地里:黑板掛在樹上,老師站在樹前,學生坐在地上,書籍放在膝上,頭上是日寇的飛機在呼嘯,林中是集美師生的瑯瑯書聲,仙亭山上的“森林課堂”成了一道壯麗的風景線。

  集美職校遷駐玉田村期間,師生和村民親如一家。鄉(xiāng)親們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幫學校劈柴挑水、縫補漿洗、采藥治病。師生們也把鄉(xiāng)親當親人,農忙幫工、節(jié)日看望。

  1939年6月26日、27日,《福建民報》連載刊登了《生活在山間》的文章,集美學子在山間上課的情景歷歷在目:

  “書聲瑯瑯,遐邇交纏”,我們只要稍一留心,即可聽到從另一群的人那里傳送過來的讀書聲,討論聲……籠罩在這山的周圍。那三五成群的人們,就在這聲膜的底下,過著課室里的生活。

  時至今日,大田縣城區(qū)還有條“集美路”,兩邊的街巷以“集美”冠名一巷至九巷,居民給新蓋屋取名時直接叫“集美堂”,學村內還有“嘉庚路”“誠毅路”,這些獨特的地名,為的是紀念抗日戰(zhàn)爭時期集美學校內遷大田的那段歷史。

  團結一心 共渡難關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南洋華僑慘遭日寇迫害,企業(yè)停產、僑匯中斷,作為私立學校的集美各校陷入“無米之炊”的經濟困境。許多僑生因家里音信全無、僑匯中斷,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集美學校校董陳村牧看見參加球賽的僑生球員體力失常,問知原委后當即表示:“你們的家沒有了,學校就是你們的家;父母聯(lián)系不上,老師就是你們的父母”,并發(fā)起“一個老師至少領養(yǎng)一個僑生,直至他們畢業(yè)”的“認養(yǎng)僑生”活動。

學村內“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抗戰(zhàn)標語(陳廣程 攝)
學村內“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抗戰(zhàn)標語(陳廣程 攝)
陳村牧校董在大田集美職校開學典禮上的訓詞《新的學校 新的希望》。(資料圖片)
陳村牧校董在大田集美職校開學典禮上的訓詞《新的學校 新的希望》。(資料圖片)

  陳村牧帶頭降薪三分之一,倡議全體教師“減薪養(yǎng)!保职l(fā)動畢業(yè)的校友們募捐支持母校。

  此后六年間,通過“減薪養(yǎng)!焙汀靶S佯B(yǎng)!保缹W校共募集了3439萬元,外加各級政府撥補的100萬元,不僅維系了學校的運轉,還擴大了辦學規(guī)模。

  1939年9月20日,日寇轟炸大田,巫忠遠老師冒著生命危險,在日寇的瘋狂轟炸中搶背出病號林先立同學。

  老師愛生義舉成了學生們的榜樣,林先立同學因品學兼優(yōu),畢業(yè)時留校任教,他在41年的從教生涯中,踐諾“終身報答母!,曾4次冒著生命危險,在風浪中救起了海訓溺水的學生。

  學校還制訂了《導師制》,要求教師要管“教書”,更要注重“育德”。導師日常必須“三到”:晨到操場,帶隊跑操晨練;午到膳廳,了解用餐情況;夜到寢室,查鋪安檢。

  在烽火校園里,老師對學生,既是嚴師,又是慈父慈母;老師與學生,既是師生,又是親人。

  抗戰(zhàn)救亡運動高潮迭起

  集美職業(yè)學校搬遷大田期間,師生們在當?shù)孛癖娭С窒驴朔饲щy萬險,做到了教學、抗戰(zhàn)兩不誤。

  從1939年9月下旬起,職校和大田中學等學校的師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運用集會聲討、街頭宣傳、下鄉(xiāng)演出、教唱歌曲、刷寫標語、板報漫畫、義賣義捐、編書出刊、簽名宣誓、動員從軍等多種形式,宣傳抗日救國,褒獎抗戰(zhàn)英烈的事跡。

  同年12月,中共地下黨在集美職校建立了農科黨支部,林志群擔任書記。林志群時為集美職校學生會主席,“皖南事變”后上山打游擊,后來成長為閩西北游擊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第二軍分區(qū)首任司令員。

1940年11月陳嘉庚先生在永安與前來迎接的大田集美職校師生代表合影。(陳文藻 供圖)
1940年11月陳嘉庚先生在永安與前來迎接的大田集美職校師生代表合影。(陳文藻 供圖)
1944年6月,大田縣各界歡送集美高級農林學校學生從軍遠征。(陳少斌 供圖)
1944年6月,大田縣各界歡送集美高級農林學校學生從軍遠征。(陳少斌 供圖)
大田集美高級商業(yè)學校師生歡送學生投筆從戎,參加中國遠征軍奔赴抗日戰(zhàn)場。(范立洋 供圖)
大田集美高級商業(yè)學校師生歡送學生投筆從戎,參加中國遠征軍奔赴抗日戰(zhàn)場。(范立洋 供圖)

  1940年初,集美職校各科也建立黨支部。5月,集美職校成立中共地下黨總支,林志群兼任黨總支書記,下轄校內兩個支部和集美學生在校外創(chuàng)建的福塘、湯泉兩個農村支部。

  在集美職校地下黨組織的團結引領下,師生們縮衣節(jié)食踴躍捐款,為前線購飛機、買炮彈,出版《抗日英烈傳》積極宣傳烈士英勇抗戰(zhàn)和被俘后堅貞不屈的英雄事跡,和大田民眾一起在城東捐建中國抗日第一烈士、1928年“濟南慘案”遇害者蔡公時的“蔡公亭”與“大田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僑慰問團”回國慰問抗戰(zhàn)將士。訪問了延安和重慶后,于同年10月回到故鄉(xiāng)福建,專程來到大田視察集美學校。

  11月14日,陳嘉庚在歡迎大會上慷慨陳詞,發(fā)表了題為《有枝才有花、有國才有家》的著名演講,揭露了日寇侵華暴行,講述了海外華僑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舉,盛贊延安麗日清風,號召團結抗戰(zhàn)到底,勉勵集美學子讀書報國。他滿懷激情地說:

  在延安,政治清明,沒有腐敗,軍民一家,上下平等……這是克敵制勝之本,中國有救星,抗戰(zhàn)有保證,民族有希望!

  陳嘉庚的話讓職校師生的思想豁然開朗,增進了對共產黨、八路軍的認識。

  在此期間,為了適應戰(zhàn)時需要,集美職校師生統(tǒng)一著制式服裝,配設軍事教官,開設抗戰(zhàn)理論課和軍事戰(zhàn)術課,訓練學生的偵查諜報、槍械使用、車馬駕騎、單兵戰(zhàn)術、捕俘格斗、化妝、游泳等技能。“大田集美師生的戰(zhàn)術動作規(guī)范、水平高,其軍事素質勝過一般的部隊,可與正規(guī)軍校媲美……”時任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如是夸獎。

  不少師生還投筆從戎、踴躍參軍,僅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期間,集美3所高級職業(yè)學校就有202名師生奔赴抗戰(zhàn)一線。

  集美職校師生成為了閩中抗日救亡的生力軍。

  抗戰(zhàn)期間不停招 深山走出航海人

  集美水產航海學校是內遷大田的3所職業(yè)學校之一。

  抗戰(zhàn)期間,集美水產航海學校“一花獨秀”,是中國唯一沒有停招的航海學校,創(chuàng)造了“深山辦航海教育”的世界奇跡。

  奇跡的背后,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陳維風“千里走單騎”的故事至今仍被廣為傳頌。

  陳維風是集美水產航海學校全科第一名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畢業(yè)后被選派到日本留學,學成歸國后在廣東有一份待遇優(yōu)厚的工作。

均溪河海訓課(陳少斌 供圖)
均溪河海訓課(陳少斌 供圖)
“船長教師”俞文農在大田集美水產航海學校上課。(俞婉華 供圖)
“船長教師”俞文農在大田集美水產航海學校上課。(俞婉華 供圖)
塔兜潭“高臺跳水”海訓 (陳少斌 供圖)
塔兜潭“高臺跳水”海訓 (陳少斌 供圖)

  1940年夏,接到陳嘉庚“國家危難,母校內遷,師資奇缺,爾等航海學有專長,可否回校任教,為母校分憂?”的電報,陳維風毅然響應召喚,放棄優(yōu)厚的待遇和安逸的生活,雇一個保姆照料久病臥床的妻子陳惠珍。

  自己則買了一對籮筐,一頭挑著5歲的女兒陳方玲,一頭挑著書籍被褥,從廣東一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艱難徒步跋涉。抵達大田時,他蓬頭垢面、鞋頭開嘴;閨女手臂起泡、臉上爆皮,人們還以為是難民……

  俞文農老師此前是英國“尼爾斯莫拉”號萬噸遠洋輪船長。

  1940年冬,英國遠洋輪“尼爾斯莫拉”號在茫茫的大西洋上航行,船長俞文農接到了陳嘉庚電報,他回電說:“國家有難,我等責無旁貸!待船舶靠岸,乞容時日交割,旋回國效力!

  九天之后,船舶?總惗馗,俞文農一上岸便立即向英國船東會遞交了辭呈。

  他賠付一大筆因合同期未滿、提前離職的違約金,放棄1800美金的月薪,謝絕了船東會“加薪”的盛情挽留,用兩根金條買了一張因德軍潛艇“狼群戰(zhàn)術”而一票難求的“黃牛票”,只帶上兩套換洗衣服和32本厚厚的專業(yè)書(行李限重5公斤),漂洋過海,兩個月后到大田當了一名普通的航海學教師。

  那時,有同事問:你怎么說回來就回來了?俞文農淡淡一笑:“合同期未滿,一時找不到接任的船長,船東會一再要給我加薪、懇請留任,后來我說,‘如果國家滅亡了,我要錢何用?’結果7名董事全體起立鞠躬、致敬!

  水產航海學校復學伊始,師生們面臨著重重困難,沒有學習教材,陳維風、俞文農等老師們就借助自己帶來的書籍和最新的航海雜志自己編寫;“測天”課時,沒有輪船實習,也見不到大海,師生們就通過水銀人造海平面,用六分儀觀測天體;沒有場地可供實地演練,師生們就在均溪深潭搭建高臺訓練跳水……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山深處先后走出了353名航運人才,許多人成為萬噸遠洋輪船長和航運骨干。

  在抗戰(zhàn)困頓的歲月里,正是因為有俞文農、陳維風等這樣一批挺身而出、前仆后繼的“逆行者”,有在烽火狼煙的“森林課堂”中珍惜光陰、勤勉苦讀的集美學子,集美水產航海職業(yè)學校不但沒有停辦,而且是越辦越好。

“第二集美學村”舊址陳列館(楊為春 攝)
“第二集美學村”舊址陳列館(楊為春 攝)
大田第二集美學村一隅(集美大學 供圖)
大田第二集美學村一隅(集美大學 供圖)

  它培養(yǎng)的幾百名航海英才,成為戰(zhàn)后大陸、臺灣,以及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各航運公司的骨干和萬噸遠洋輪船的船長,確保了我國水產航海事業(yè)后繼有人,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水產航海類人才。

  2013年,適值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集美學校100周年的日子,由集美校委會和集美校友杜成國捐鑄的陳嘉庚銅像,安立在陳嘉庚當年發(fā)表抗日演講的操場上,大田縣政協(xié)文史委和廈門市集美學校委員會合編的《集美職校在大田》出版。陳嘉庚先生的長孫陳立人在序中說:

  這段歷史銘記著生前曾被毛澤東主席譽為“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陳嘉庚先生的胸懷與足跡,記載著福建人民在民族危難時刻的抗爭與覺醒,記錄著集美大學、廈門海洋職業(yè)技術學院、集美工業(yè)學校等曾經的苦難與堅韌,銘示了免于無知的教育是什么時候都需要的、人民對教育的渴望與珍惜,講述著集美職校人與大田人攜手共克時艱、共鑄輝煌的風范。

  光陰荏苒,八十多年的歲月飛逝,但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卻永遠扎根在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