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迪拜新聞網】一紙信件赤子情,原來僑批這么帶“感”

  “尺素渡海,紙短情長!

  承載著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創(chuàng)業(yè)史和濃厚家國情懷的僑批,近年來不斷呈現著新的“打開方式”。僑批,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

僑批 批封
僑批 批封
僑批
僑批

  對一個從小便和家人一起讀批的人來說,寫一本關于僑批的書就像是寫一份回憶錄,不過主角是那些塵封在歲月中的他人他事。

  01

  那些令人懷念的僑批往事

  等批來是一件很開心的事。那時,每月如期而至的書信,和一起來的僑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至今記得那個瘦小干練的業(yè)務員送匯上門的情形,他是老道又溫和一個人,喝茶、抽煙的姿勢都讓人相信他見過許多世面,盡管已經記不住他的樣子,但他絕對是平凡日子里的“吉祥鳥”。

福建泉州 僑批館
福建泉州 僑批館
漳州天一批局
漳州天一批局

  最喜歡過節(jié)的日子,會有一些稀奇的禮物從外面寄來,比如衣服、食品、洋酒、可可,等等。這些都寫到書里去了,只是主人換了別的人。在生活清貧物質匱乏的時代,這些泊來品豐富了我們的想象。

  在閩南僑鄉(xiāng),僑批僑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往往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那是一種物質生活的關聯,一種血緣責任的堅守,也是一種接地氣的情感教育。

黃開物 僑批
黃開物 僑批

  在外闖蕩的人要為留守家鄉(xiāng)的人提供物質支撐,留守家鄉(xiāng)的人要為在外闖蕩的人維系鄉(xiāng)族親族的情感。這種社會風俗和家庭倫理,由來己久。

  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僑批以及它攜帶的僑匯是無數家庭的生活支柱。當時民間批局遍及東南亞和上海、香港、閩南、潮汕地區(qū)。

  著名的漳州天一批局,成立于光緒六年,成立時間比大清郵局還早,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范圍最廣、經營時間最長的民間批局。鼎盛時期,在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緬甸等8個囯家設立24個海外分局,在香港、上海、廈門等地設立9個國內分局,活躍于南洋華人社會,鼎盛時一年僑匯流量1500萬銀元。僑批僑匯和它背后的物質與精神力量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僅維系了無數家庭的生活,更在某種層面上起到社會穩(wěn)定劑的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書信已退出日常生活,大量的僑批,卻成為民間收藏,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后,人們更是從僑批后面看到了歷史人文價值。

  于是,我們從那些發(fā)黃易脆的信紙中讀到了宏大的時代變化與細碎的個人生活。百十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跨越歷史時空而來,與當下的我們相聚,這是多么溫暖的事情啊。

  02

  小小的一份僑批,背后洶涌的是大時代背景

  開始寫這本書是在2020年春季,多雨時節(jié),天氣清冷,對生命的感悟變得敏銳,那種敏銳,帶到書里了,你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堅韌、執(zhí)著,對磨難承受以及帶來的某種感傷。

  書里寫的是百十年前的人和事,呈現出今日的某些類似的生活狀態(tài)。在家鄉(xiāng)人看來光鮮的那些人,謀生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各個角落,家鄉(xiāng)有他們牽掛的人。

  僑批本身附帶的碎片化信息是很個人的,用散文的筆調也許更容易進入那種情感狀態(tài)。升斗小民尋常家事,沒有小說情節(jié)的起伏錯落,能感動人的,往往就是細微小事的溫度。就像家人圍坐,燈火可親,那種溫暖,散文容易表達。

  小小的一份僑批,背后洶涌的是大時代背景。從甲午海戰(zhàn)、辛亥革命、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困難時期、改革開放…… 信面抒寫的是他們的瑣碎生活,體現的是他們對鄉(xiāng)里、對家族、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穿過那張張書信,我們又可以看見社會的人情冷暖,歷史的風云變幻。

  隨著這些信札遺墨抖落歲月的塵埃,黃開物這個人物也從歷史深處走來。雖然黃開物暫寓家鄉(xiāng),但馬尼拉、香港等地的革命同志相繼給黃開物寄來大量僑批,保持著頻繁地聯系和溝通。這些信件涉及到風云變化時代中的許多人物和事件。

黃開物 僑批
黃開物 僑批
黃開物 僑批
黃開物 僑批
《夢里家山》
陳子銘 著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22.12 58.00元
《夢里家山》 陳子銘 著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22.12 58.00元
角美鎮(zhèn) 黃開物 舊居
角美鎮(zhèn) 黃開物 舊居

  1911年10月18日,同盟會小呂宋分會會員陳松銓自馬尼拉寄來僑批,向黃開物通報當地華僑舉行義演。

  這些來往僑批無一不表達了僑胞對當時格局的殷殷關切。所以選擇了某一封信,選擇信中人漫長人生的某一瞬間,觀察他們,進入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感受。那一刻,我就是他(她)。

  “華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愛國愛鄉(xiāng)。他們在異鄉(xiāng)歷盡艱辛,艱苦創(chuàng)業(yè),頑強生存下來,站穩(wěn)腳跟后,依然牽掛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親人,有一塊錢寄一塊錢。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心!

  對歷史情感的追索并不是舊夢重溫。

  在互聯網時代對紙時代的回望是一件有時代意義的事情,他們的奮斗是值得記錄的歷史記憶,他們的情懷是值得珍惜的時代情感。在時代向前奔跑時,審視當下,回望過往,更加堅定我們的腳步,更加堅信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