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3月18日報道(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王玥明 通訊員 肖芳奕)
天未破曉,距離市區(qū)65公里的武夷山國家公園職工宿舍里,星村執(zhí)法大隊桐木中隊長徐自坤已然起身。簡單洗漱后,他穿上黑色制服,束緊防蛇綁腿,將手機、定位儀、相機、蛇藥一一備好,準備開啟一天的巡護。
2002年,從南京林業(yè)大學畢業(yè)后,徐自坤便扎根于武夷山。他負責的桐木中隊,管轄24.7萬畝區(qū)域。這里高山峽谷縱橫、山澗密林幽深,僅靠幾條羊腸小道勉強穿行。多年來,他帶領干部職工與管護人員,無畏懸崖峭壁,無懼蟲蛇叮咬,踏遍轄區(qū)的每一寸土地,守護山林免受濫伐、盜獵及非法入園等行為的侵害。
談及家庭,徐自坤有些愧疚:“我們吃住都在公園,一進去就是24小時待命。”過去七年,他有五個春節(jié)在山里度過,平時一兩周才回一次家。連續(xù)38年“零火情”的背后,是他與前輩、同事的日夜堅守。
“防火,要防患于‘未燃’!毙熳岳ふf,分發(fā)宣傳手冊、維護防火器具、清理路邊雜草、清除土質堆積物,這些動作早已成為他和同事們的“肌肉記憶”。同時,他們組建護林員隊伍和應急隊伍,將村里義務撲火隊納入其中,每年組織專業(yè)培訓,讓多支力量在重點防火區(qū)嚴陣以待。
徐自坤不僅是生態(tài)保護的“急先鋒”,還是植物“活字典”。公安、法院等部門鑒定物種,科研團隊開展實地研究,總會想到“比圖鑒還準的徐隊”。
在巡山間隙,徐自坤總是帶著筆記本,以便隨時記錄。“園內(nèi)3400多種高等植物,我大多認識。想找珍稀植物,只要園內(nèi)有,分布地我基本都清楚!毙熳岳じ嬖V記者,他近些年已收集模式產(chǎn)地植物物種共95種,采集各種模式植物標本300多份。
“去年,我又發(fā)現(xiàn)一批帽蕊草,它們對研究系統(tǒng)進化和地理分布意義重大,我正計劃和高?蒲腥藛T合作研究!毙熳岳ふf。
徐自坤還是一位溫情的科普老師。他常說:“每種植物都有獨特的價值,科普得因材施教。給小孩子科普時,我會帶著他們認識挖耳草、合歡這些會動的植物,激發(fā)他們對自然的興趣。碰上有專業(yè)基礎的大學生,我就切換成‘實戰(zhàn)派’講師,結合自己在野外摸爬滾打的經(jīng)驗,解答一些專業(yè)問題,講講在武夷山研究時那些驚險又驚喜的故事。”
武夷山水間,徐自坤多年如一日,用行動守護著生態(tài),用腳印書寫著堅守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