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福安:培育更多“畬鄉(xiāng)百靈鳥”

  東南網1月9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雷津慧 李廣 文/圖)

  重整旗鼓,歌會頻唱響

  寬敞明亮的排練廳、功能齊全的設備、更加活躍的年輕面孔……隨著新年的到來,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民歌的傳習點——福安市畬族文化中心,福安市畬歌協(xié)會組織的畬歌練習每回都氣氛熱烈。

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學畬歌課堂在教唱畬歌。
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學畬歌課堂在教唱畬歌。

  “歌是山哈傳家寶,山哈歌言唱萬年”,畬歌是畬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在現代社會,畬歌也受到了社會結構轉型、生活節(jié)奏提速的沖擊。

  “從前幾乎每個畬族人都會唱畬歌,對歌時唱上三天三夜也不夸張。好歌手正月出門,要唱到清明才回村春耕,一年能唱七八十場!苯衲74歲的“歌師傅”雷振寅說,自從上世紀90年代起,大量畬族群眾外出務工或創(chuàng)業(yè),唱歌被視為不務正業(yè),各個畬村唱歌的人少了,出現10多年的斷層。

  2006年5月,畬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按蟾艔哪菚r起,許多老歌手發(fā)現,如果再不挽救這種民間藝術,可能會使之陷入失傳的窘迫境地!崩渍褚f,老一輩歌手重新聚到一起,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租過地下室,唱過小公園,慢慢地,畬歌再次回到福安人的生活中,畬村開始重現昔日的熱鬧場面。

  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2013年,福安市畬歌協(xié)會成立。每逢歲時節(jié)令,各畬村都會舉辦歌會慶祝一番,經過多年的恢復和發(fā)展,福安現已形成十一大歌會,如后門坪“二月二”會親節(jié)歌會、“三月三”歌會、穆云桃花節(jié)歌會、“分龍節(jié)”歌會、塔仔“七月七”歌會等,每次活動都能吸引十里八鄉(xiāng)的群眾和眾多游客。

  頻繁的歌會,也激發(fā)了福安畬族歌手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2022年,由雷莉穎等歌手演唱的畬歌《這邊山,那邊山》入選第十二屆中國民間藝術節(jié)暨第十五屆山花獎·優(yōu)秀民間藝術表演;2023年寧德市畬族民歌賽,由鐘神滔、雷秀嬌等演唱的《誰歌多》,獲創(chuàng)新民歌組金獎;2024年,福建省第十一屆“三月三”畬族文化節(jié)在福安舉辦,海峽兩岸各民族同胞齊聚福安,福安畬歌作品又一次驚艷世人……

  “希望能帶領協(xié)會做一些新的嘗試,讓更多年輕人能被民族音樂吸引。老一輩畬族人個個都是‘歌師傅’,過去我們能做到,將來我們也一樣能實現!备0彩挟尭鑵f(xié)會會長吳鵬雄說。

  悠揚童聲,傳承民族風

  每周二下午,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學的個性化自主校本課程上都能看到身穿畬族服裝的孩子。唱畬歌、學畬語、跳畬舞、打畬拳、識畬藥……學校通過自主課程,將畬族傳統(tǒng)文化最大程度地教授給孩子,悄然浸潤校園每一寸空間。如今,畬文化藝術教育已成為該校獨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學校多渠道籌措經費200多萬元,從2011年起開設個性化自主課程,分為畬文化傳承、藝術、體育、科技創(chuàng)新四大類,共40多種課程。”校長阮書鈴介紹說,自主課程三至六年級全員參與,五、六年級的學生還要帶三、四年級的學生,孩子們參與度高,自主性強。

  2012年,學校又成立了畬歌社團。該校雖有1000多名畬族學生,但真正會講畬語的孩子并不多。“在畬歌教學中,畬語的發(fā)音很具挑戰(zhàn)性。孩子們一般用拼音標記的方式來學習,通過反反復復的練習,將每個字的發(fā)音精準背下來。”社團老師鄭雪清介紹說,畬歌通常無伴奏、真假聲轉換頻繁,這對小學生來說難度很大,因此一開始很多同學提不起興趣,甚至有退團情緒。

  于是,學校組織畬歌社團經常參加比賽和外出交流,孩子們在被認可、被肯定中逐漸找到自信,同時也感受到畬歌的獨特魅力。畬歌社團越辦越好,歌聲越唱越嘹亮。

  2014年,坂中中心小學的《畬鄉(xiāng)百鳥歌》節(jié)目參加福建省首屆“丹桂獎”少兒曲藝大賽暨第六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福建賽區(qū)選拔賽,榮獲二等獎。這是寧德市少兒曲藝首次獲大獎,實現了畬族少兒曲藝零的突破;2015年“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快樂小山哈》節(jié)目榮獲4個第一;2018年“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畬山喜鵲嶺茶歌》被評為團體二等獎;2023年,《頌花》獲得第十五屆福建省音樂舞蹈節(jié)三等獎……

  畬風漾四方,喜報頻傳來。因畬文化藝術特色突顯,該校被教育部評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被省教育廳、省文聯(lián)推薦為福建省首批省級美育師資合作聯(lián)盟校之一。學校的小山哈合唱團如今對所有的孩子開放懷抱,還將原生態(tài)唱法轉換成更適合小學生音域的唱法,讓畬歌更具質感。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下一步,我們計劃將畬歌與舞臺劇結合的形式編排節(jié)目,將守正和創(chuàng)新結合,創(chuàng)作出受眾面更廣、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通過孩子們天籟般的嗓音多渠道將畬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帶向更遠的地方。”阮書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