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12月22日電 12月21日至22日,第三屆“兩岸書院與經世致用文化研究”論壇在福建省三明市舉辦。本屆論壇由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指導,三明學院主辦,三明學院閩臺書院與經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三明學院對外合作與交流處(臺港澳辦公室)、三明學院圖書館聯合承辦。論壇以“兩岸書院與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吸引了來自臺灣師范大學、臺灣“中研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單位的7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
三明學院校長張君誠表示,書院承載了深厚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教育理念,在新時代加強對兩岸書院的研究,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寶貴的實踐經驗。學校將不斷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兩岸的傳承創(chuàng)新,促進文化交流與發(fā)展邁向新高度。
在主旨報告環(huán)節(jié),共有5位專家學者作了精彩發(fā)言。
三明學院閩臺書院與經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方寶川以傳統(tǒng)書院改制為切入點,指出陳寶琛以實學為本的辦學宗旨對現代化人才培養(yǎng)、促進高校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主任、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劉大可認為,客家民間信仰是閩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岸交流的新載體、文化認同的新符號,應以兩岸共同的親緣關系為基礎,不斷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潘朝陽立足朱子書院教育觀,認為德與知是相互促進、相生相融的關系,二者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得到彰顯。經世致用思想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交融、推進現代化建設中都具有重要意義。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謝重光聚焦兩岸書院文化交流,分析了客家族群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角色與地位,并指出兩岸文化交流對于書院文化建設、書院文化傳播、書院文化創(chuàng)新與傳承都有著巨大貢獻。
三明學院教授余達忠從地理與歷史文化、向化與教化、由氏族到宗族、信仰與認同角度探析了明代西南地區(qū)的國家化進程,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交流環(huán)節(jié),論壇設邀“兩岸書院歷史考察與文獻研究”和“兩岸書院交融與創(chuàng)新研究”兩個分論壇,與會專家學者融合不同視角與方法,共同就相關研究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據悉,三明學院閩臺書院與經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2020年獲批福建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基地。中心自成立以來,立足三明學院圖書館館藏古籍、雕版等特色文獻,堅持多措并舉、深化院系合作、強化平臺建設,致力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保護、科學研究及文化傳承工作,在推動閩臺書院與經世致用文化研究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