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2021年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會議在集美大學召開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分會、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武術)、全國學校體育聯(lián)盟(中華武術)主辦的“保護·研究·傳承——2021年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會議”在集美大學召開。

  本次會議探索科學有序推進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傳承與傳播,進一步宣傳和推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請進校園、融入社會。

福建七大拳種之一的地術拳傳承人林源鑫、郭經星呈現(xiàn)地術拳表演。(吳爾婷 攝)
福建七大拳種之一的地術拳傳承人林源鑫、郭經星呈現(xiàn)地術拳表演。(吳爾婷 攝)
以太極拳世界冠軍陳洲理為代表的集美大學武術隊表演《天地英雄》。(吳爾婷 攝)
以太極拳世界冠軍陳洲理為代表的集美大學武術隊表演《天地英雄》。(吳爾婷 攝)

  開幕式上,集美大學被授予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武術·華東地區(qū))牌匾。當天,《中國武術標準化發(fā)展研究》同期發(fā)布,并啟動《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程》編寫工作。

  本次會議分為專題報告、墻報交流、書面交流三種形式,采用“線上+線下”形式同步進行。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愛爾蘭等國的93名專家、3218名代表參加會議,近7萬人次通過直播收看會議。

  在大會主報告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主任、上海體育學院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名譽院長連輯以《關注新時代文化的新特征:文化的層級結構趨于扁平化》為主題,詳細闡釋了文化層級結構的六大要素,并提出體育非遺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應該順應文化扁平化的大趨勢。美國俄勒岡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甫中的報告從太極拳的傳統(tǒng)應用到現(xiàn)代臨床實踐進行了多角度論證。此外,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愛爾蘭的專家學者分別就各自領域進行了分會場主報告。

  在專題報告交流環(huán)節(jié),聚焦“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時代發(fā)展”主題,來自中外專家學者的205篇專題報告在14個線上分會場同步展開深度研討。受邀專家在對每篇專題報告做出詳細點評的同時,也對青年學者提出研究建議。

  為期兩天的大會學術報告精彩紛呈,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集思廣益。此外,會議共收到全國226所高校師生投稿1406篇,錄用1233篇,含專題報告205篇、墻報交流404篇、書面交流614篇,是一場規(guī)模大、層次高、內容多、影響深的弘揚優(yōu)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的學術盛宴。(記者 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