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傳承中華漢字文化 “書法之道”福州開講

  中新網福建新聞7月8日電 (張小可)書中國字,傳愛國情。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漢字文化,7月7日晚,華電福建公司在福州舉辦“書法之道”主題講座,邀請中國漢字第六體·奇書創(chuàng)始人大可主講。

圖為主題講座現(xiàn)場。
大可主講“書法之道”講座。

  大可,原名張鎮(zhèn)順,筆名張正,號奇書齋、奇壺堂等,書法家、學者、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大可草篆·誕生記》《一日一時書》《大可奇壺·誕生記》等作品。

  講座中,大可從書法創(chuàng)作的角度出發(fā),介紹了文字的形成演變、學習書法的方法與途徑以及書法在不同載體上的應用。

圖為主題講座現(xiàn)場。
華電福建公司舉辦“書法之道”專題講座。

  他認為,書法是一種借助漢字成形法則來提煉美感的線條造型藝術。通過學習書法歷史,了解包括奇書在內的六種字體演變過程,練習書法精萃,將書法應用于生活,感知其中蘊含的宇宙乃至人生的智慧,才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境界。

  就聽眾提出的如何運筆問題,大可提出一種靠寫字過程中手指輕搓旋轉筆桿,從而調整筆鋒的“撥燈法”!皳軣舴ū挥行┤酥v得很神秘,其實不然,凡是技術上的東西都沒什么好神秘的,都可以靠練習達到,沒什么好藏著掖著。真正有區(qū)別、學不到的是字以外的東西,每個人看的書不同,經歷不同,內在的東西也不同!

  此外,大可介紹了中國漢字第六體——奇書。所謂奇書,是草書和篆書結合所衍生的新字體。其特征是草根篆本,寓欹于正;草體篆魂,翩翩有度;理融神暢,自成體系。他說,學書如治病,對于個體生命而言,名家大師各有優(yōu)劣得所;通過臨摹大作以領悟“技法”,再根據已有的“技法”嘗試創(chuàng)作,從“字外”獲取靈感是奇書產生的重要方法。

大可對書法愛好者們的現(xiàn)場習作進行了點評和指導
大可與書法愛好者互動交流。

  講座結束后,大可對書法愛好者們的現(xiàn)場習作進行了點評和指導,并為學員展示了“一帆風順”的多種寫法。

  “只要古人沒明確說過不可以做的,都不妨一試。”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學者,大可在牢固基礎上鼓勵創(chuàng)新發(fā)展書法文化。

  華電福建公司人士稱,這次書法講座讓書法學習者了解到,書法作為由漢字書寫發(fā)展出來的一種藝術性的文化形態(tài),通過記錄性和文學性的書寫,可以體現(xiàn)出書寫者的情感脈動、意識節(jié)奏等審美特征,以及思維方式、生命態(tài)度所表達的內在的文化氣質,而且提供了立體的、具有實踐性的傳統(tǒng)文化認知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