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1月30日報道(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莊釗瀅)
“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摸龜腳,吃不干;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闭鲁跻,泉州市民黃女士一早就帶著孫女來到泉州天后宮“乞龜”,“我和家人每年都來摸‘米龜’,希望小孩健康成長,全家平安順利!
大殿前,一只由一袋袋大米堆疊而成的“米龜”被人群團團圍住。它的頭用紅布蒙著,周圍貼著“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八個大字!斑@只‘米龜’重達5.88萬斤,由澎湖的6位制龜師傅與泉州制龜師傅聯(lián)手制作完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負責人劉育民告訴記者,周邊環(huán)繞的由菠蘿、香蕉、蒜苗等果蔬組合而成的“水果龍”也由兩地師傅共同疊制。
黃女士牽著孫女順時針繞行,一邊念叨吉祥話,一邊引導孫女的小手,按照傳統(tǒng)摸龜順序觸摸“米龜”的不同部位。“‘乞龜’是閩南地區(qū)特有的傳統(tǒng)年俗。”一旁,導游小林自豪地告訴北京游客趙小姐一家,制作“米龜”的大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儀式結(jié)束后會分發(fā)給孤寡老弱等困難群體。
“之前在社交平臺上刷過不少關(guān)于‘乞龜’的知識,這次特地正月初一早上來天后宮參觀,也是想給新的一年討個好兆頭。”趙小姐對記者表示。記者發(fā)現(xiàn),泉州天后宮里,有不少像趙小姐這樣特地來泉州尋年味的外地游客。
“朋友告訴我,這邊年味很濃,我就過來感受下!眮碜哉憬凝R先生一臉滿足。
入口處,人群從一道象征平安健康的“平安橋”上魚貫而入,志愿者張女士在橋邊提醒人們注意安全。她已在天后宮從事志愿服務(wù)20多年,2007年泉澎兩地共同舉辦“乞龜”活動以來,幾乎每年正月初一都守在這里,見證了“米龜”年年變大。
“這項傳統(tǒng)年俗活動發(fā)源于閩南地區(qū),在臺灣地區(qū)傳承發(fā)揚。今年是第19屆泉·澎‘乞龜’祈福民俗文化活動,澎湖天后宮每年都安排師傅來泉州共同制作米龜,為兩地鄉(xiāng)親祈福!眲⒂窠榻B道。
閩臺地區(qū)群眾將龜視為吉祥物,除“乞龜”外,還會制作各種龜形的食品、壽品、禮品、收藏品等作為“福祿壽喜財”的象征,用于大小民俗節(jié)日。記者了解到,元宵節(jié)當天的“乞龜”點睛儀式將把活動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