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百姓舞臺 好戲登場

  1月13日19時30分,天色已暗,蕉城區(qū)蕉北街道碧山社區(qū)小東門街心公園人頭攢動,觀眾從四面八方趕來,欣賞閩劇票友帶來的精彩演出。一曲《衣錦榮歸》唱罷,引來一陣喝彩聲,現(xiàn)場氣氛十分熱烈。

閩劇票友登臺獻藝
閩劇票友登臺獻藝

  小東門是蕉城老城區(qū)一處人氣頗旺的街市,承載著許多市民的共同記憶。多年來,周邊群眾特別是老年人常常聚集在此閑坐聊天、跳舞唱歌,一些會吹拉彈唱的戲曲愛好者也加入進來,久而久之,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陣地。

  小東門文化娛樂活動中心負責人黃書明告訴記者,小東門街心公園原本環(huán)境臟亂、空間擁擠、設施老化,不利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2022年,蕉城區(qū)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實施小東門街心公園提升改造項目。

  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小東門街心公園新建了戲臺、連廊、四角亭、橋廊、公廁、管理房、配電房等建筑,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環(huán)境品質(zhì)。別看公園面積不大,但布局合理、功能多樣,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好去處。

  小東門戲臺古色古香,幾株大樹交織在一起,形成天然頂棚。每周一、三、五、七的晚上是閩劇主題夜,票友登臺獻藝,樂師現(xiàn)場伴奏。戲已開腔,八方來聽。臺下觀眾不僅有中心城區(qū)市民,還有從漳灣、三都、六都、七都等鄉(xiāng)鎮(zhèn)遠道而來的群眾。

  “閩劇在閩東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聽戲可以說是老一輩人最喜歡也最重要的娛樂活動!遍}劇票友馮忠新熱愛戲曲文化,通過模仿學習,如今在臺上毫不怯場,舉手投足間科班范兒十足。

  民族器樂是戲曲伴奏的“靈魂”,承擔著渲染舞臺氣氛、刻畫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fā)展等作用。三都鎮(zhèn)群眾陳世財拉得一手好二胡,在后臺默默為戲曲表演愛好者伴奏多年。他說:“人到老年,有票友做伴,還能為群眾文化活動做一點事情,就不感到孤獨了。”

  登上小東門戲臺的戲曲演員并非都來自草根。近年來,隨著民間戲曲文化興起,來自福州等地的閩劇社(團)應邀獻演,大家互相切磋技藝、加深了解、增進友誼,在戲曲界傳為佳話。

  你方唱罷我登場,每周二、四、六的晚上是紅歌主題夜,“麥霸”們只要有信心,都能上臺一展歌藝!耙粭l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當一首首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紅色歌曲唱響,常常引來臺下觀眾的大合唱。

  文化陣地“活”起來,群眾生活“樂”起來。小東門街心公園還建有舞臺、晨晚練點、休憩點,全年常態(tài)化開展各類文藝演出、宣傳宣講、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等,實現(xiàn)全年齡層覆蓋。

  “不管是吹拉彈唱,還是唱念做打,只要有才藝的群眾都可以登臺表演,即便是當觀眾也能一飽眼福和耳福,這才是真正的群眾戲臺、百姓舞臺。”黃書明說。(閩東日報記者 龔鍵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