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11月14日電(石玲)金秋時節(jié),八閩大地處處果蔬飄香,一派豐收景象。一車車優(yōu)質農產品從田野、大棚、果園出發(fā),被一一送往大眾餐桌,成為人們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障人民群眾的“菜籃子”“果盤子”安全,讓大家買得放心、吃得安心,一張無形的“農安”之網正在日夜守護。
2024年,福建省大力開展重點農產品質量安全攻堅治理行動,對豇豆、芹菜和熱帶水果等農產品實行重點監(jiān)管。此次整治行動范圍廣、要求嚴、標準高,涉及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全面護航農產品質量安全。
物碼合一 “捆”出安心豆
豇豆是百姓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目前全省在產豇豆種植者3108家,豇豆種植面積約5472畝。由于豇豆病蟲害多發(fā)重發(fā)、用藥頻繁,花果同期、采摘間隔短,且以小農戶分散生產為主,豇豆農藥殘留問題一直比較突出,成為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靶心”。
攻堅治理行動的第一站,便由豇豆開始。
走進建甌市川石鄉(xiāng),村民們正在熟練地捆綁采摘下來的豇豆,隨后送到村邊的收購點,由收購商運往各大蔬菜批發(fā)市場。這里的豇豆全部帶“身份證”新鮮上市,消費者用手機掃描每束豇豆上面的二維碼,便能溯源求證。
這個溯源二維碼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工作的?答案便在這一根根看似普通的豇豆捆扎帶上。
今年,建甌市創(chuàng)新開展豇豆信息化全程追溯試點工作。首先,由建甌監(jiān)管部門為豇豆種植戶進行種植建檔,進行產量預估、空碼制作激活后,再發(fā)放帶追溯標簽的捆扎帶給種植戶,種植戶采摘后用扎帶捆扎豇豆,隨后送到檢測點檢測,檢測合格后由收購商掃碼收購,最終進入市場。
如此一來,豇豆上市需要過生產主體自檢、速測把關以及監(jiān)督抽查“三道關口”,實現了種植源頭、質量檢測、產地收購到銷售去向的全鏈條追溯,有效破解“溯源難”困境。
一手嚴監(jiān)管、一手抓產出,建甌市還通過綠色種植守住豇豆品質底線。目前,建甌已有8個豇豆綠色防控示范基地,面積641畝,示范帶動2647.8畝,防蟲網、生物天敵、黃板、太陽能殺蟲燈等諸多綠色防控手段被一一應用,推動建立豇豆生產減藥控殘長效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加強巡查檢查和用藥指導,福建省農業(yè)農村廳組織專技干部掛鉤市縣開展包片督導。在重點產區(qū),建立了市級掛縣、縣級掛鄉(xiāng)、鄉(xiāng)鎮(zhèn)(監(jiān)管員、協(xié)管員)駐點監(jiān)管制度。檢測人員不定期進行抽樣檢測,隨機抽取適量的豇豆樣品,現場采樣、制樣、封存,形成臺賬。今年以來,農業(yè)農村部抽檢我省豇豆樣品220批次,合格率99.1%,同比提高1.7%。
源頭治理 種出放心菜
芹菜是近年來國家重點治理的農殘超標蔬菜品種,也是此次福建省重點農產品質量安全攻堅治理行動的目標之一。
想要管控農殘,就要扼住源頭——從生產方式抓起。芹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探索是芹菜農殘治理的治本之策,也是讓芹菜質量實現“綠色升級”的重要內容。
在上杭縣古田鎮(zhèn)新生村的綠欣農業(yè)蔬菜基地內,一株株嫩綠的芹菜苗鋪滿了田間。該基地占地172畝,建設有智能化連棟溫室、水肥一體化設施、模下滴灌系統(tǒng)及監(jiān)測等科學栽培技術設備,有效助力龍巖市“菜籃子工程”蔬菜品質安全。
在福清上逕鎮(zhèn)土堡洋自然村,田間地頭彌漫著西芹特有的清香。該村的200多畝西芹,統(tǒng)一施用有機肥,融合現代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種出的西芹光澤度高、口感好、市場接受度高,采收完后將運往浙江、江蘇等地銷售。
為做到精準監(jiān)管,消除問題隱患,福建省農業(yè)農村廳要求各地全面開展芹菜排查,在芹菜上市前3周加密日常巡查頻次,加強重點產品監(jiān)管,督促生產主體規(guī)范生產記錄,依法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落實膠體金速測篩查,及時發(fā)現并消除風險隱患,確保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安全用藥培訓指導,組織印發(fā)《禁限用農藥名錄》《芹菜經常檢出問題農藥清單》《芹菜農藥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指導手冊》等安全用藥宣傳資料。利用進棚入戶時機,面對面發(fā)放到每個芹菜種植者、農藥經營者手中,進行普及宣傳,堅決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
在西芹主產地之一的龍巖市上杭縣,為了讓廣大市民更加直觀地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東門市場、水果批發(fā)市場建立了農殘檢測室,并實行檢測信息公開制度。每日檢測結束后,市場將檢測結果及時公示在宣傳欄,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芹菜等農產品的農殘情況。
全力以赴 守護“果盤子”
每當夏秋時節(jié),隨著各色水果登場,各地的農安人們紛紛開啟“忙碌”模式,在質量安全“第一道防線”為水果們進行嚴格“體檢”。
對上市時令水果進行抽樣檢查,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項常規(guī)工作。今年9月,福建省農業(yè)農村廳印發(fā)《福建省熱帶水果農藥殘留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方案》,確定香蕉、芒果、荔枝等3個風險較高的熱帶水果作為整治重點品種。從2024年9月到2025年8月,分品種分階段開展整治,2024年下半年重點聚焦香蕉,2025年3個品種一并整治。
香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水果,在種植過程中,容易因為病毒細菌的侵襲而患上葉斑病、黑星病等,因此,需要使用一些抗菌藥物。但無需過度“蕉綠”,近幾年,隨著我省農業(yè)部門加強食用農產品源頭監(jiān)管,水果采摘前都會經歷一個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農藥殘留能夠大大降低。
從9月開始,以香蕉為整治重點的專項行動拉開序幕。
福建省農業(yè)農村廳下達任務通知,對全省農藥經營門店開展拉網式排查,查處違法違規(guī)銷售禁限用農藥的行為,并加強水果質量安全監(jiān)測,推廣水果農藥殘留膠體金法快速檢測技術。
立足“當下治”,筑牢安全屏障。圍繞影響香蕉產品質量安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深入開展攻堅治理。加強香蕉生產基地隱患排查,做到生產基地重點查、散戶生產全面查,實行重點產區(qū)駐點監(jiān)管,嚴厲打擊違規(guī)使用農藥行為。在儲藏環(huán)節(jié)加測“三劑”指標,每月開展監(jiān)督抽查,全年監(jiān)督抽查量達400批次以上。
著眼“長效立”,扎緊制度“籠子”。嚴格落實農業(yè)農村部建立的重點問題品種分類產地準出制度,采取差異化監(jiān)管措施。首先,確保重點品種水果生產主體全部納入并行系統(tǒng)監(jiān)管,堅持線上巡查全覆蓋,督促香蕉、芒果、荔枝生產主體及時規(guī)范上傳追溯信息。其次,開展膠體金速測。將種植密度大、用藥多、質控能力弱的種植戶列為重點監(jiān)管對象,實行風險上墻公示,產品采收時批批開展速測,合格后方可銷售;督促產地收購點對“三劑”開展速測。再者,強化重點品種水果入市把關,對未攜帶承諾達標合格證/追溯憑證的香蕉、芒果、荔枝,速測合格后方可入場銷售。
織牢“舌尖安全”防護網,全力把好群眾“入口關”。福建堅持“守底線”“拉高線”同步推進,“保安全”“提品質”一起抓,通過重點農產品質量安全攻堅治理行動,農安工作成效再上新臺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