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鯉城東門實。洪_設小戲臺 培養(yǎng)小小“講古仙”

  用閩南話說書,在泉州叫做“講古”,專業(yè)講古的人被尊稱為“講古仙”或“講古先生”。近日,鯉城區(qū)東門實驗小學開設“閩南小戲臺”,鼓勵廣大學生與老師、家長利用課余時間創(chuàng)作閩南語短視頻,其終極目的便是挖掘并培養(yǎng)孩子們的“講古”興趣。

課堂上教授講古時的讀音。鯉城區(qū)東門實驗小學 供圖
課堂上教授講古時的讀音。鯉城區(qū)東門實驗小學 供圖

  “‘泉州講古’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不僅能幫助孩子們更好了解民間文學及閩南俗語,也能鍛煉到他們聽、說、讀、寫等多方面能力。我們學校孩子大多能聽懂并用閩南語交流,所以這學期便開設‘閩南小戲臺’,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也希望這門寓教于樂的民間藝術能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學習、成長。”該校校長萬媛媛介紹道。

  以興趣入手 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閩南語短視頻

  “我們發(fā)現雖然大部分學生能聽得懂閩南語,但因從小習慣說普通話,他們不好意思用閩南語交流,所以要幫助學生打開自己,用閩南語交流!滨幊菂^(qū)東門實驗小學音樂教師王晴熹告訴記者,于是學校便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創(chuàng)作閩南童謠、日常小品、搞笑短劇等閩南語視頻。

  原來,王晴熹曾在泉州廣播電視臺閩南語頻道擔任主持嘉賓十余年,參與過不少閩南語演說類節(jié)目的錄制。她知道“泉州講古”這門口頭講述藝術不只是簡單地用閩南語講故事,需要考驗講古人對閩南俗語的理解,以及講演時表情、聲音等多方面的表現力,而這些都不是在課堂教學中一學就會的,需要靠生活中的學習積累。

  學校老師們發(fā)現,不少家長、孩子不僅喜歡看短視頻,有的還會自己參與錄制短視頻。經過了解,這是孩子們的興趣,家長也樂于記錄孩子的成長。于是,學校便依托官方微信公眾號開設“閩南小戲臺”,讓孩子們在錄制短視頻中積累成為小小“講古仙”所具備的能力。

  今年9歲的林琳同學便與媽媽一起錄制《閩南媽媽輔導作業(yè)之雞同鴨講》,這是她在做作業(yè)時經常出現的一幕。視頻中,她與媽媽全程用閩南語交流,有趣的對話、夸張的小表情總能讓人忍俊不禁。

  多學科融合 傳承非遺亦注重學業(yè)進步

  “‘泉州講古’進校園,除了培養(yǎng)潛在的非遺傳承人及觀眾外,也能幫助學生們提高學習能力、促進學業(yè)進步!比f媛媛告訴記者,老師們將講古元素與語文、音樂、道法等多個學科相結合,打破學科邊界、讓學科間相互滲透,從而達到化井為海的效應。

  語文課上,老師們會嘗試用閩南語講學生們愛聽的小故事;寫作課上,老師們會鼓勵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講古”時要講的故事;音樂課上,老師即興用閩南語吟詩,告訴學生文讀音與白讀音的區(qū)別。

學生們登臺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鯉城區(qū)東門實驗小學 供圖
學生們登臺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鯉城區(qū)東門實驗小學 供圖

  “學校開設‘閩南小戲臺’,引導我們學習‘泉州講古’這項非遺文化,讓我們收獲不少!v古’中一些有趣的故事,不僅教會我們?yōu)槿颂幨溃彩呛芎玫膶懽魉夭姆e累!本妥x該校五年級的學生吳優(yōu)說。

  萬媛媛表示,“泉州講古”進校園仍處于試行、摸索階段,接下去,學校將邀請“泉州講古”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提升師生的“講古”水平;并由不同學科教師組建成“泉州講古”進課堂研究小組,探索嘗試學科融合,更好地促進學生素質培養(yǎng)、學業(yè)進步。(記者 施遠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