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90后”臺青以民樂逐夢:奏響壯鄉(xiāng)“箏情”

  中新社南寧8月26日電 題:“90后”臺青以民樂逐夢:奏響壯鄉(xiāng)“箏情”

  作者 俞靖

  伴隨指尖快速舞動,音弦在有節(jié)奏的震顫下,傳出動聽琴聲。在廣西音樂廳內,“90后”臺青鐘梓華正為廣西青少年民族樂團成員教授古箏技藝,她一邊調整小成員們的手形,一邊講述古箏樂器歷史。“在廣西南寧為青少年培訓古箏,讓我想起兒時追尋的音樂夢想!辩婅魅A近日受訪時表示。

近日,廣西音樂廳內,鐘梓華向青少年們演示彈奏古箏!∮峋 攝
近日,廣西音樂廳內,鐘梓華向青少年們演示彈奏古箏!∮峋 攝

  1992年出生的鐘梓華,來自臺灣臺北市,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目前在廣西民族樂團工作,擔任古箏演奏員。

  鐘梓華自小癡迷傳統(tǒng)民樂,中學時就參加民樂班,學過琵琶、練過古箏。她介紹,為磨練琴技,她在讀書時便利用假期加練,長期在琴房中練琴,往往練至手指生疼、手腕發(fā)酸才肯作罷。

  在家人支持下,鐘梓華2016年只身赴北京求學。她回憶道,彼時人生地不熟,為靠近學校,她曾住過地下室,每日十幾個小時高強度的演奏練習,終于考取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

  鐘梓華坦言,赴大陸求學讓她最難忘,這段經歷使她讀懂兩岸文化,習得豐富古箏演奏技藝。

  “老師常教導我,要在作品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所學技法,以至于到廣西工作,我依舊保留著細心觀察當地人文風情的習慣!辩婅魅A說。

  2022年入職廣西民族樂團后,鐘梓華常參與樂團民樂協奏演出,在排練時,她接觸到蘆笙、獨弦琴、天琴等壯鄉(xiāng)民間樂器。

  “壯鄉(xiāng)民樂風格顯著,自然氣息濃厚,壯族、瑤族歌曲等素材均是古箏作品創(chuàng)作所需的養(yǎng)分!辩婅魅A介紹,她嘗試將《春苗》等廣西樂曲創(chuàng)編成古箏三重奏,以臺胞視角奏響壯鄉(xiāng)樂曲,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作品。

  鐘梓華認為,兩岸有著相同文化,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樂曲演繹,更易讓兩岸民眾產生共鳴。

  近年來,廣西民族樂團通過成立“民族國潮”工作室,創(chuàng)新編排演繹流行樂曲,在畢業(yè)季推出營地音樂會等年輕人喜歡的線下活動。

  作為樂團一員,鐘梓華也常參與其中,她和樂團成員共同編排歌曲,以傳統(tǒng)民族樂器演奏流行樂曲,激發(fā)“Z世代”群體關注傳統(tǒng)民樂,助力民樂傳承。

  “用傳統(tǒng)民族樂器演繹流行樂曲,能一改民樂‘老土呆板’的印象,作為臺胞,我希望這類演繹也能在臺灣上演。”鐘梓華說。

  鐘梓華慶幸能利用所學,在南寧工作生活。廣西與東盟國家文化交流密切,她得以跟隨樂團參加中外音樂會等活動,開闊眼界。此外,她也想在授課之余,帶著家人赴桂林陽朔看山水風光,到梧州藤縣一睹獅舞文化,領略非遺魅力。

  “在臺灣有著不少民樂迷,我希望未來能以古箏為媒介,以民樂為切口,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讓更多人了解廣西!辩婅魅A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