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福建:守護涉臺文物 喚醒共同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痹邳h的二十大報告中,他進一步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xiāng)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盛夏時節(jié),作為涉臺文物保護志愿者的臺胞賴女士如往常一樣,來到位于廈門翔安區(qū)大嶝街道的鹽兵樓,細心察看涉臺文物保護情況!翱吹竭@些文物,就像找到根一樣!辟嚺扛锌卣f。

  涉臺文物是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歷史見證。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隔,涉臺文物資源豐富。近年來,在省檢察院指導下,廈門市檢察機關探索“檢察監(jiān)督+臺胞參與+社會共管”的涉臺文物保護模式,并在全省推廣。這一探索也被寫入2023年、2024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一紙建議”

  助力文物修繕保護

  走近鹽兵樓,可見匾額大氣、雕花精致。很難想象,它曾幾近坍塌。

  翔安與金門隔海相望,轄區(qū)內有不少珍貴的涉臺文物。其中,鹽兵樓是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之一,也是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跡。

  2020年9月,翔安區(qū)檢察院接到公益訴訟觀察員反映,轄區(qū)內鹽兵樓有部分毀損。經辦檢察官現場核實后發(fā)現,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鹽兵樓二層尤其是前廊已坍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識遺失。

  當年12月,翔安區(qū)檢察院發(fā)出了廈門市首份文物保護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推動該區(qū)文物主管部門及時制定修繕方案,采取搶救措施。歷經70多個日夜的專業(yè)修繕,鹽兵樓以近乎原貌的狀態(tài)重獲新生。

  “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的存在與恢復,備受很多鄉(xiāng)親關注!苯痖T縣原縣長李炷烽發(fā)來視頻表達喜悅。他認為,涉臺文物的保護、修復,有助于兩岸同胞了解共同的歷史,對于增強兩岸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長久以來,涉臺文物點多面廣、權屬復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管、失修問題。

  為此,全省檢察機關立足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主動靠前摸排,并通過制發(fā)檢察建議幫助相關部門厘清職責,督促其對涉臺文物進行修繕保護。

  在漳州東山,縣檢察院先后就九仙山、銅山戍臺官兵墓、施瑯征臺出師地之一的澳雅頭碼頭等涉臺文物修繕問題向相關部門發(fā)出檢察建議,讓見證兩岸同出一脈的文物重煥生機。

  在永春,縣檢察院攜手相關部門對余光中故居及周邊環(huán)境進行全面整治,對余光中詩作中詠嘆過的5株百年古荔枝樹落實日常巡查養(yǎng)護,并上報申請為古樹名木掛牌保護,讓鄉(xiāng)愁有所寄。

  去年以來,全省檢察機關部署開展涉臺文物公益訴訟檢察保護專項工作,并持續(xù)開展涉臺文物保護“回頭看”專項活動,讓“一紙建議”助力文物修繕保護落到實處。

  臺胞參與

  攜手守護涉臺文物

  修繕完成并非終點。如何實現涉臺文物的長效保護?我省檢察機關作了進一步探索。

  2022年,一場涉臺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現場會在大嶝街道舉行。一張張涉臺文物修繕前后的對比照,讓在廈門工作的臺灣教師賴女士深感震撼。

  彼時,翔安區(qū)檢察院邀請熱心臺胞擔任聽證員、公益訴訟觀察員、檢察聯(lián)絡員和文物保護志愿者,參與涉臺文物保護案件聽證,并通過日常走訪發(fā)現文物保護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向檢察機關反饋。

  賴女士欣然應邀,成為首批涉臺文物保護志愿者之一。

  認領保護鹽兵樓后,賴女士每個月都會到文物保護點走一趟。門窗是否關好,建筑是否有毀損,周圍有無亂搭亂建、違規(guī)停車……事無巨細,一一察看,一旦發(fā)現問題便用“拍益拍”公益訴訟線索收集小程序及時上傳信息,讓檢察機關和主管單位第一時間知曉文物保護現狀。

  兩年來,賴女士欣喜地發(fā)現,當地群眾對于涉臺文物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強化,越來越多人自覺加入保護隊伍!爸驹刚叩慕洑v讓我深切感受到閩臺歷史文化淵源之深,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哺我的研究工作!

  如今,越來越多臺胞活躍在八閩大地,與社會各界攜手守護涉臺文物。

  以“我管”促“共管”,全省各地檢察院紛紛與臺辦、文旅等部門建立涉臺文物保護聯(lián)動機制,并發(fā)揮鎮(zhèn)街屬地、市民等力量,逐漸形成以文保員、網格員、志愿者、監(jiān)控和文化執(zhí)法隊伍不定期抽查相協(xié)同的涉臺文物共管格局。

  活化利用

  講好涉臺文物故事

  “灌口鳳山祖廟前,舊糧倉被活化利用,改造為美食一條街!5月23日下午,微信群“尋訪老集美”熱鬧起來,廈門市集美區(qū)檢察院副檢察長陳志榮與群成員分享起涉臺文物鳳山祖廟的周邊近況。

  位于集美區(qū)灌口鎮(zhèn)的鳳山祖廟是省級文保單位,其分爐廟宇在臺灣地區(qū)有160多座,是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載體。

  去年,集美區(qū)檢察院針對鳳山祖廟年久失修問題,發(fā)出檢察建議,而后進一步向區(qū)政府提出對鳳山祖廟周邊作整體規(guī)劃提升、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建議,被予以采用。

  集美區(qū)涉臺文物多、分布廣。如何進一步推動涉臺文物活化利用,更好發(fā)揮其文化價值?陳志榮想到了“尋訪”的點子——將包括鳳山祖廟在內的涉臺文物“串點成線”,利用周末時間,不定期邀請臺胞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和臺胞公益訴訟觀察員、臺胞文物保護志愿者以及區(qū)文旅局工作人員等共同尋訪。

  北宋人顏慥,是儒家先哲顏回的后人。顏慥的后代顏思齊被民間尊稱為“開臺王”,其開臺事跡在兩岸影響深遠。2016年,顏慥墓被列為廈門涉臺文物古跡。

  2022年初,海滄區(qū)檢察院針對顏慥墓周邊環(huán)境雜亂等問題,發(fā)出磋商函,督促主管部門對顏慥墓周邊環(huán)境進行修復。如今,顏慥墓和青礁開漳堂、開臺文化公園、慈濟東宮等“串點成片”,共同構成兼具旅游觀光、教育教學功能的涉臺文化場所。

  第十六屆海峽論壇舉辦期間,200多名臺胞來到位于廈門海滄區(qū)青礁村的顏慥墓、開臺文化公園等參訪。

  “宗親文化承載著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與血脈親情。不少臺胞朋友,尤其是‘首來族’,來這里參觀后對兩岸顏氏宗親情誼頗為感慨。”臺胞顏先生說,這里是兩岸顏氏宗親的祖地根脈,也是兩岸血脈同源、文化同根的重要見證。

  “檢察開放日”活動上,兩岸兒童一起參觀涉臺文物,聆聽文物背后的故事;修繕保護后的涉臺文物,成為臺胞尋根謁祖及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全省各地,涉臺文物正成為助力兩岸情感融合的鮮活載體。(記者 蘇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