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他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將滋養(yǎng)我終生”——余佩珊追憶父親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有4個女兒,余佩珊排行第三。她興趣廣泛,甚至?xí)r!耙姰愃歼w”。先后讀了歷史學(xué)士、廣告碩士、市場營銷博士不說,在香港中文大學(xué)就讀時,她的鋼琴演奏考過了八級,一度想去美國主修音樂。多年來,她在香港紙媒做過記者,在臺灣高校教過書,如今在上海工作,為企業(yè)提供管理咨詢。

  許多年前,余佩珊曾說,她無意繼承父業(yè),不想和父親處在同一領(lǐng)域,活在父親的影子之下!霸诟赣H去世后,我越來越懷念他,也開始寫詩,更加注重文化的傳承;叵肫饋,我其實一直喜愛文學(xué)創(chuàng)作,還是離不開父親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痹诮沼诟=◤B門、江蘇南京舉辦的“2024兩岸文學(xué)論壇暨青年文學(xué)交流活動”期間,余佩珊對記者說。

  “父親是福建永春人,出生于江蘇南京,一生中至少有50年的光陰在臺灣度過,生活在香港10多年,此外有近20年的時光在大陸!庇嗯迳赫f,家鄉(xiāng)是一個人的文化本源,拋卻不了,相關(guān)記憶也無法抹除。臺灣很多人的祖籍在大陸,無論他們在臺灣經(jīng)歷了多少代,仍有不少人會回到大陸尋根謁祖。父親在大陸多地有過生活經(jīng)驗,這些都成為他情感認同的重要載體。

  余佩珊回憶,父親曾帶她回過南京,他們?nèi)グ葜]了中山陵,也參觀了明城墻遺址,幾乎走遍當?shù)赜写硇缘牡攸c!斑@里是他出生的地方,后來還曾在此求學(xué),父親希望我們這些孩子能好好認識一下這座城市!彼f。

  “歷史對我而言,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真切在我生命中存在的情懷。”余佩珊說,她曾赴敦煌研究院交流訪問,在欣賞過莫高窟精妙絕倫的壁畫后,忍不住走到無人處落下淚來!拔蚁氲竭@些無名的藝術(shù)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對后世影響深遠,還聯(lián)想起自己以前讀漢代史,漢武帝時設(shè)立‘河西四郡’,歷史一下子就來到了我的眼前,我仿佛感到與古人產(chǎn)生了連接,也被藝術(shù)深深打動!彼f。

  從余佩珊記事起,父親余光中便時常坐在窗前讀書寫作,他的背影深深印刻在余佩珊腦海中!案赣H對我們文字的訓(xùn)練沒有系統(tǒng)指導(dǎo),也很少手把手教我們,但他會經(jīng)常給我們買很多書。所以我從3歲起,就在讀各種兒童版的世界名著,養(yǎng)成了對文字的高度敏感。早在少年時代,我就把《紅樓夢》讀了3遍,雖然不能說看懂,卻可以靜下心來連看好幾個小時!庇嗯迳赫f。

  家人往往是余光中的第一個讀者,忙于寫作的他,通常只會在吃飯的時候才露面!案赣H會跟我們講他正在創(chuàng)作中的作品,他對文學(xué)的熱情也會感染我們!庇嗯迳赫f,面對家中的文學(xué)家,幾個女兒卻不大愿意認這位“老師”。

  “父親對我們文章的批改,就像改學(xué)生作業(yè)一樣,后來我就有點不愛拿給他看,因為好像沒有受到鼓勵嘛!”余佩珊說,相形之下,父親對于友人的鼓勵,會比對親人的指點更綿長親切!耙驗楦赣H跟他們是明確的亦師亦友關(guān)系,對于家人,他反而有時候比較含蓄一點!彼f。

  余佩珊在10歲左右時,父親余光中帶全家在美國住了1年。半年之后,四姐妹中有三個中文寫作水平直線下降,每逢寫家書給祖父和外婆,還要父母先打草稿照抄。1年后,余光中便帶著全家返臺。有人勸余光中留在美國追求大好前途,他卻答道:我要女兒們將來不忘中文,她們的中文要遠比英文流暢。

  “父親的中英文都很好,他在臺灣政治大學(xué)當過外文系主任,又在香港中文大學(xué)教中文系,在中英文之間的翱翔非常自由。他為人很風(fēng)趣,對教書育人滿懷熱忱,給我?guī)砗芏酂o形的熏陶。”余佩珊說,她在香港讀完高中和大學(xué),又在美國念了碩士博士,到現(xiàn)在為止,她可以自信地說,自己的中文絕對比英文好!拔胰缃癯蔀榱嗽娙,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他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也將滋養(yǎng)我終生!彼f。(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