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片
大圣文化,是古閩越及早期漢民族自然崇拜的歷史遺存,其融儒釋道文化為一體,以崇猴習俗為核心,以慶典活動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順昌大圣文化興起于唐末,發(fā)展于宋元,鼎盛于元明,是閩臺民間廣泛宗教信仰源流之一。
![寶山寺航拍圖 (資料圖片) 寶山寺航拍圖 (資料圖片)](http://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15/006d4fa6bcfb4691a4237306d0dc4a28.png)
![非遺剪紙作品《大圣祖地》 (資料圖片) 非遺剪紙作品《大圣祖地》 (資料圖片)](http://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15/6b7ccb8b7d6f4ca58e26a483c0c2dcba.png)
位于順昌寶山重修于元末明初的雙圣享堂,要比吳承恩版《西游記》成書早200余年。悠久豐富的大圣文化,直接影響早期西游作品的產(chǎn)生,進而促使名著《西游記》的成書。順昌獨一無二的大圣文化特性,引起海內(nèi)外學者及大圣信眾關注,并共同尊拜順昌為“大圣祖地”。
如今,順昌的大圣文化成為海峽兩岸及與東南亞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資源和紐帶,每年舉辦的各類大圣文化交流活動日益活絡,更是成為閩臺文旅融合發(fā)展的重要平臺。
說起“大圣”,你是否第一時間想起《西游記》中的孫悟空?
其實,大圣文化在南平順昌可追溯的歷史遺存,比《西游記》還要早至少200年。
從最初的靈猴崇拜,逐漸發(fā)展到一種文化。時至今日,大圣文化已對海峽兩岸人民有廣泛的影響。同時,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也較為流行。
這一靈猴崇拜如何演變?yōu)楠毦咛厣拇笫ノ幕?何以從大山走向海洋?又如何在當下迸發(fā)時代生命力?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期間,本報記者來到順昌調(diào)研,探訪大圣文化遺存,聽當?shù)厝酥v述大圣故事。
此大圣與彼大圣
12月4日,位于順昌大干鎮(zhèn)的寶山云霧繚繞。前一天的雨水,讓山路更為難行,但也擋不住大圣文化愛好者登頂一探雙圣享堂的步伐。
閩北山林眾多,山上普遍猴子也多。歷史上,山民們對猴類有敬畏之心,進而想通過討好它們而免遭災難,逐步演變成了為其建祭壇燒香上供,祈禱保佑。
其中,寶山雙圣享堂內(nèi)供奉的“寶峰齊天大圣”和“通天大圣”元代墓祭冢式神位最為著名。
一路沿石階攀登而上,這座主峰海拔1304米的寶山,沿途林木繁茂,隨處可見苔蘚,花果嶺、水簾洞等自然景觀。及至山頂,豁然開朗、云海翻涌。
在峰頂,一座石頭小屋,便為雙圣享堂,當?shù)厝藛咀鳌半p圣廟”,并立的兩通石碑分刻“寶峰齊天大圣”和“通天大圣”。斷損的石建筑構件上陰刻紀年款“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維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以及墓冢形制、碑銘圖案等。由此可見,“雙圣”墓為元末明初之際的歷史遺存。
“沒想到順昌的‘大圣’,比吳承恩的《西游記》成書還要早200多年,這可真是一顆珍貴的文化遺珠。原本以為齊天大圣的形象純屬虛構,原來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有跡可循!眮碜躁兾餮影驳挠慰屯鯐约t現(xiàn)場參觀后不禁感嘆。
在寶山之巔,還有一座寶山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元代石構殿堂的瑰寶。
不遠處,自然造化的“猿頭”圣祖峰與人工砌筑的祭臺以及香爐共同組成圣祖祭臺,堪稱“天造地設”。
“寶峰齊天大圣不等同于孫悟空。”順昌縣博物館館長王長軍說,“順昌大圣信仰源遠流長,自宋元以來就保留有大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存,其形成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古崇拜靈猴習俗,不斷演變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圣文化。”
有研究顯示,吳承恩在創(chuàng)作《西游記》作品的時候,不僅改良了前人作品,還在一定程度上吸納順昌大圣信俗文化元素,豐富書中人物形象。
目前,順昌全縣有關大圣文化的遺跡及活動點多達120余處,其中“通天大圣”冠名的祭壇及祭壇遺址多達78處。
“‘通天大圣’是宋元話本中的猴神形象,常被寫為齊天大圣的哥哥,也有學者認為‘通天大圣’是《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的前身!备=◣煼洞髮W社會歷史學院副院長黃建興表示。
“大圣文化的影響力,不只在民間!蓖蹰L軍介紹,明正德版《順昌邑志》“貢賦志”中記載:“通天神會課鈔二十三錠三貫二百文”,說明通天大圣信俗由于受眾廣泛、活動眾多已上升到官府的日常管理事務,并特設“通天神會”這一獨具順昌特色的稅種進行征收,所得專項用于舉辦通天信俗活動。
經(jīng)過歲月洗禮,靈猴崇拜漸漸上升為一種文化。這也得益閩北發(fā)達的印刷業(yè)和建本的傳播。順昌大圣信俗中的神猴形象逐漸被刻印故事家所吸納、采用和改造,并廣泛流傳。據(jù)專家考證,朱鼎臣本《西游記》(即《唐三藏西游釋厄傳》),楊致和本《西游記傳》(即《新鍥唐三藏出身全傳》)均為建本。
2011年12月,順昌“齊天大圣信俗”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據(jù)悉,順昌因大圣文化發(fā)源悠遠、傳承完整、影響廣泛,被奉為“大圣祖地”,發(fā)展至今,大圣文化已成為福建“山尊大圣、海祭媽祖”民間信俗格局的組成部分。
在歷史演變和文化傳承傳播過程中,大圣文化還與現(xiàn)代精神文明相結合,其懲惡揚善的形象深入人心,凝練成了以“自由靈動、打破束縛”的開拓精神和“不畏艱險、自信勇敢”的冒險精神為靈魂的精神內(nèi)核。
文脈沿山傳向海
如今在順昌各鄉(xiāng)鎮(zhèn),還保留形式多樣的大圣信俗文化活動,以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七舉辦大圣誕辰祭祀慶典儀式最具代表性,并廣泛影響著臺灣地區(qū)和東南亞國家。
今年9月1日(農(nóng)歷七月十七),順昌縣大圣文化系列活動啟幕,吸引眾多海峽兩岸信眾和大圣文化愛好者如期而至。
在鄭坊鎮(zhèn)峰嶺村,村里的男女老少鳴笛奏樂開展“大圣巡安”活動,寄托追求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夜幕降臨后,“過火山”“打油鍋”等環(huán)節(jié)更是扣人心弦,圍觀游客人山人海,場面熱鬧非凡。順昌各地還開展接取“圣水”、民俗舞蹈表演等活動。
“現(xiàn)場氣氛很熱烈,大家都熱情高漲!备咝蹘煼洞髮W學生魏莨哲參加完活動后說。
當天,鄭坊本地的孩子到溪邊進行“增殖放流”活動,體現(xiàn)大圣文化勸民從善的作用!按笫ナ俏倚哪恐械呐枷,他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懼怕,身上有一股永不服輸?shù)木瘢覟榧亦l(xiāng)有這樣的文化傳承而自豪。”鄭坊中學學生曹文婕說。
正是這樣滿滿的正能量,讓大圣文化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時光仍舊生生不息,在海峽兩岸代代相傳。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七舉辦的大圣文化系列活動是順昌的傳統(tǒng)盛事,更吸引海內(nèi)外信眾不遠千里而來,成為大圣文化的一張‘活名片’。豐富多彩的活動表達著大圣的開拓精神和冒險精神,也在耳濡目染、代代相傳中讓大圣文化‘鮮活’下去。”順昌縣大圣文化交流協(xié)會理事會會長陳光興表示。
時至今日,大圣信俗文化交流活動已成為兩岸覆蓋面最廣的聯(lián)誼活動之一。
“大圣文化內(nèi)涵非常豐富,是閩臺民間信眾的一個共同宗教信仰!备=◣煼洞髮W社會歷史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林國平說,閩臺兩地大圣信俗無論是在構成、內(nèi)容還是功能、特性上,都極其相似,都顯示出濃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色彩,表明了海峽兩岸大圣信俗的同根同源。
發(fā)源于山,傳播向海。大圣文化不僅成為兩岸融合發(fā)展的重要紐帶之一,同時也在東南亞地區(qū)有廣泛的影響力。
在東南亞地區(qū),不乏研究大圣文化的學者!爸袊臇|南沿海地區(qū)有著豐富的文化信仰,比如在福建等地就有齊天大圣祭壇遺存,民間也有靈猴崇拜的習俗。同時,廣東、福建人很早就有出海謀生的歷史,他們到泰國生活,也將中國的文化、習俗和信仰等帶到泰國!碧﹪鴿h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外籍教授謝玉冰表示,泰國與中國相似,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國家,擁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同時接納和融合了多種信仰,所以與神猴相關的寺廟會在泰國落地生根。一些生肖屬猴的泰國人也會到寺廟祈佑平安。
泰國國立政法大學講師吳云龍指出,泰國大圣爺神廟多來自福建,與潮州人、福建人關系密切。當?shù)匕傩粘R蕴┪牧晳T地稱呼大圣為“行者爺”“猴面爺”或“猴爺”。泰國中部地區(qū)至少有26座齊天大圣廟,是泰國全境最為集中分布大圣廟宇的區(qū)域,這也符合了華人移民集中于以曼谷為中心的中部地區(qū)的歷史特征。
作為“大圣祖地”,多年來不斷有臺灣同胞及東南亞等地信眾前往順昌尋根謁祖。
今年9月16日,新加坡齊保壇大圣文化信眾一行28人到訪寶山雙圣享堂,參觀祭拜,現(xiàn)場聆聽大圣文化歷史淵源的講解,并自發(fā)幫助雙圣享堂置辦了天公爐、金錢爐等設施。
“我來順昌有十來次了,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年都會上寶山朝圣。大圣文化源遠流長,在新加坡也有大圣崇拜,希望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可以不斷傳承下去!眮碜孕录悠碌拇笫ノ幕疟姼登飮f。
當天,傅秋國一行還通過網(wǎng)絡通信方式,與在新加坡的齊保壇信眾一同舉行祭拜儀式。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迄今臺灣地區(qū)主祀大圣的廟宇有30余座。此外,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qū)的大圣廟宇則超過400座。
其中,位于臺南的萬福庵是目前已知的臺灣最早供奉大圣的廟宇,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在臺灣,民眾稱齊天大圣為“大圣爺”“大圣王”“猴子公”。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臺灣的大圣信眾超過300萬人,主祀和配祀齊天大圣的宮廟達上百座。
針對龐大的大圣信眾群體,2009年,順昌縣大圣信俗文化交流協(xié)會(現(xiàn)更名為順昌縣大圣文化交流協(xié)會)成立后,著力推動順臺大圣信俗文化交流活動常態(tài)化。
2019年12月,順昌大圣福地成為省對臺交流基地。順昌組織的兩岸大學生“大圣文化研習營”活動,目前已被國臺辦確認為全國對臺交流重點項目。
打響“大圣+”品牌
如何將大圣祖地這塊“金字招牌”發(fā)揚和挖掘利用好?順昌當?shù)刈銎稹按笫ィ蔽恼隆?/p>
“大圣商城”“大圣酒店”“大圣茶”“大圣酒”……走在順昌大街小巷,沿街商鋪建筑、城市景觀、景區(qū)標識標牌等,隨處可見大圣文化元素。當?shù)剡培育了一批特色旅游新業(yè)態(tài),讓“大圣祖地 零碳順昌”城市品牌深入人心。
“大圣+文體旅”正不斷興起。從2005年至今,順昌縣與臺灣相關團體聯(lián)合舉辦了10余次大圣文化旅游節(jié)、大圣文化論壇等活動,并創(chuàng)新非遺文化展示展演、“大圣商城”系列特色產(chǎn)品品鑒售賣會等新場景,緊貼時代講好大圣故事,為促進閩臺交流、文化認同與地方文體旅融合發(fā)展添足后勁。
日前,“大圣-戰(zhàn)神杯”2023海峽兩岸大學生籃球爭霸賽在順昌開賽,來自海峽兩岸8支高校隊伍的參賽學生受邀走進活動現(xiàn)場,聽歷史、賞文化、嘗美食,共同參與這場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盛會。
“在臺灣就常聽長輩提起大圣文化,如今有機會到大圣祖地順昌走走看看,對‘大圣’更增添了幾分親近的感覺!眮碜耘_灣輔仁大學的大三學生陳柏丞說。
據(jù)介紹,以大圣文化為紐帶,除了舉辦五屆海峽兩岸大學生籃球爭霸賽,還有海峽兩岸大圣文化交流活動、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qū)群眾徒步登山大賽,共同成為順昌促進兩岸融合發(fā)展的品牌賽事。
今年,順昌還舉辦“福小宣·大圣新語”等文體活動累計22場,參與賽事活動人數(shù)超4000人。
“文”是源頭活水,“創(chuàng)”是動力引擎。大圣文創(chuàng),也在這個山區(qū)小縣興起。走進順昌城市記憶館,一系列大圣福文化系列剪紙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其間不僅有“大圣祖地”的巨幅創(chuàng)作,也有可愛靈動的卡通大圣形象。
在創(chuàng)作者黃麗萍看來,懲惡揚善、自信勇敢、不畏艱險的“大圣”形象可以激勵人們積極向上。
“我的家鄉(xiāng)順昌是一座閩北小城,發(fā)源于此、內(nèi)涵豐富的大圣文化不僅是我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也一路陪伴我成長為剪紙非遺傳承人,帶著作品到國內(nèi)外參加文化交流展,希望今后繼續(xù)創(chuàng)作好作品,讓更多人看到大圣文化!秉S麗萍說。
以大圣文化為依托,在順昌,版畫、剪紙、泥塑、刺繡、瓷器、文化衫等多個種類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相繼推陳出新,以新表達詮釋著大圣文化的生動故事,豐富當?shù)匚穆卯a(chǎn)品內(nèi)涵。
今年伊始,順昌大圣文化被國家鄉(xiāng)村振興局認定為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
目前,順昌正在開展大圣信俗文化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工作。當?shù)夭粩鄬Υ笫ノ幕瘹v史遺存、非遺傳承等進行收集、整理,還與福建師范大學、華僑大學等院校進行學術合作,挖掘整理順昌大圣信俗文化內(nèi)涵、提煉大圣文化精神。
“我們圍繞大圣文化品牌,梳理整合全縣文旅資源,主動融入大武夷旅游圈,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奮力開拓我縣文體旅高質量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推動大圣文化及文體旅產(chǎn)業(yè)向海內(nèi)外傳播,不斷擴大大圣文化影響力,推動大圣文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表槻h文旅局局長林艷說。
眼下,位于順昌縣東門塔山路16號的順昌縣博物館新館正在加緊建設中,建筑面積10158平方米,設有歷史文化展和特色大圣文化展兩個固定展廳!按笫ノ幕箯d以‘大圣祖地 延綿千載’為主題,分為溯源、傳承、交流和弘揚四個部分,全方位闡釋順昌大圣文化的起源、傳播、交流及學術研究、活化利用、時代精神等內(nèi)容,預計于2024年春節(jié)前后面向社會開放!蓖蹰L軍介紹。
大圣文化源遠流長,活力無限。“順昌縣將緊緊圍繞打造‘大圣祖地、零碳順昌’,充分發(fā)揮大圣文化在凝聚人心、推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民心相通、融合發(fā)展以及把順昌生態(tài)、人文等優(yōu)勢轉化為品牌優(yōu)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共同筑好大圣文化發(fā)展平臺,助力順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順昌縣委書記趙大建說。
古為今用 推陳出新
□劉益清
順昌寶山之巔,雙圣廟雄峙600余年。
自由靈動,自信開拓,自在善變,自適達人。不論是通天大圣,還是齊天大圣,由石猴演變成靈猴的大圣文化信俗,折射的是中國人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面前,無畏無懼,戰(zhàn)勝千難萬險,積極逐夢、圓夢的樂觀向上精神。
齊天大圣是兩岸民眾和海外華人心目中的重要保護神,為廣大信眾奉祀拜謁,福建民間自古就有“山尊大圣、海祭媽祖”的習俗。早在唐朝,齊天大圣的信仰就已在福建地區(qū)形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習俗,特別是福建的閩北、福州、莆田及周邊地區(qū)早在唐末宋初就已經(jīng)有多處奉祀齊天大圣的齊天宮。據(jù)《閩都別記》第138回記載,古時福州城市鄉(xiāng)村,都建有丹霞大圣的廟宇,而且廟宇的名字就叫作“齊天府”,俗稱為“猴王廟”,目前最古老的物證,是位于閩安鎮(zhèn)廻龍橋東頭的圣王廟。廻龍橋建于唐末,圣王廟當有千年的歷史了。
順昌的齊天大圣信俗,是由最初的猴神崇拜不斷演化而來,早在《西游記》成書和孫悟空形象出現(xiàn)之前,已經(jīng)在民間傳承了數(shù)百年。在順昌各地,供奉齊天大圣形象的神廟既有白衣秀才形象,也有大圣五兄弟形象,或猿猴形象,皆不同于《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可見順昌的齊天大圣形象多樣化且歷史悠久。
在順昌山坳中的鄉(xiāng)村,至今發(fā)現(xiàn)的通天祭壇達100多處,不少是元至正年間設立的,體現(xiàn)了大圣信仰在順昌的在地普遍性和歷史久遠性。在寶山寺建筑群,大殿殿脊保留有明確的石刻紀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鼎建”,雙圣廟旁石梁也陰刻紀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及多處宋元時期的墓冢形制、碑銘圖案等,這些歷史實物佐證雙圣廟至少是元末明初的歷史遺存。雙圣廟是國內(nèi)發(fā)現(xiàn)始建年代最早的齊天大圣廟宇之一,比吳承恩的《西游記》至少早200年,可以說是齊天大圣廟宇之宗源。順昌齊天大圣信仰,極有可能對之后的《西游記》成書及孫悟空形象的形成產(chǎn)生過重要的作用,《西游記》中孫悟空的血管里,可能流淌著順昌“大圣”的血。
在順昌,由大圣信仰所衍生的齊天大圣生日祭典,于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七舉行,其規(guī)模之大,參與者之眾,場面之壯觀,祭儀之莊嚴隆重,極為引人矚目。許多民俗頗具精神演繹與群眾全民健身的特征。
中國人的童少年代,幾乎都閱讀過《西游記》,或接觸過同類的影視作品,幾乎無不對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本領充滿敬仰。在我心目中齊天大圣之所以為齊天大圣,正是因其擁有七十二變的驚人本事,能上天入地,用千方百計千變?nèi)f化破解任何難題,所以理所當然成為凡人膜拜的偶像。
悠悠萬事,變則通,通則久。中國古代最神秘的哲學經(jīng)典《周易》,就是探索宇宙變化的規(guī)律和法則。李耳在《道德經(jīng)》強調(diào)的道法自然之“道”,也是千變?nèi)f化之中的道。古往今來,中國人在對自然與社會的格物致知中,窮究生命生存生活的大道理,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圓了自己對蒼生和自然的夢想與理想。
齊天大圣是一個人格化、理想化的生命形象。他勇敢無畏斬妖除魔,他正直善良扶助眾生,他源于天地,歸于天地,干凈得像一陣風,純粹得如電閃雷鳴。形形色色的壞蛋都怕他,受苦受難的人們都呼喚他。他在,玉宇澄清,人間無災。所以,毛澤東同志在詩中滿懷激情贊嘆: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大圣信俗,源于山區(qū),傳于沿海各地,跨海越洋,遠播臺港東南亞,成為廣大華人的一種文化信仰。在與時俱進的當下,我們更要從大圣文化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在五千年文明的強大力量啟引下,以通古今之變的氣度氣魄,實現(xiàn)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目的,開時代新風新智,共圓偉大的復興之夢和人人幸福生活之夢。(記者 劉見聞 劉益清 吳旭濤 姚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