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僑鄉(xiāng)泉州“簪花圍”火爆出圈

  中新網(wǎng)泉州11月21日電 (陳欣 黃智淵 鄭斯元)近日,在網(wǎng)絡社交平臺,“泉州蟳埔簪花圍”以破10億瀏覽量火爆出圈,蟳埔小漁村盛開“頂流小花”,一朵朵小花綻放出頂流世界。

圖為游客體驗“簪花圍”頭飾。黃智淵 攝
圖為游客體驗“簪花圍”頭飾。黃智淵 攝
圖為游客們的頭上簪著同樣的花環(huán)——簪花圍。黃智淵攝
圖為游客們的頭上簪著同樣的花環(huán)——簪花圍。黃智淵攝
圖為小女孩戴上“簪花圍”頭飾,格外開心。陳欣 攝
圖為小女孩戴上“簪花圍”頭飾,格外開心。陳欣 攝

  蟳埔村,位于僑鄉(xiāng)福建省泉州灣晉江入海口、古刺桐港畔。今年初,趙麗穎一組簪花寫真,讓村子突然收獲流量密碼。國慶期間,每日約有5萬名游客前來游玩。小小的閩南漁村,攢動著紗麗服、娘惹服、傣服、馬面裙、大裾衫……雖然服飾各色各樣,但是游客們的頭上,都簪著同樣的花環(huán)——簪花圍。

  陜西的張女士說,她這次來泉州,就是要專門體驗簪花;來自浙江的闕女士說,她是在社交軟件上被“種草”的。游客對簪花圍的向往,讓換裝拍照的體驗式經(jīng)濟蓬勃而生,體驗館從寥寥幾家擴張到150余家,為游客簪花換裝成了村民又一經(jīng)濟來源。

  許許多多的化妝師、攝影師也從全國各地匯聚于此。攝影師王女士告訴記者,到了節(jié)假日,隨處可見全副武裝的攝影師。而精明勤勞的蟳埔人更是嗅到了商機,不僅開起了簪花體驗館,還紛紛開起了海鮮餐館。

  蟳埔女、惠安女和湄洲女,并稱“福建三大漁女”。大裾衫、闊腳褲、簪花圍,讓蟳埔女顯得格外與眾不同。簪花圍,便是盤好長發(fā),插上簪子,再簪上配色濃烈的花兒,篦好金飾,遠遠看,像是頂著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園”。

  簪花圍的起源眾說紛紜,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這項習俗是東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產(chǎn)物。據(jù)福建省蟳埔女服飾非遺傳承人黃晨介紹,蟳埔附近有座“云麓村”,相傳該村村民是阿拉伯人的后裔。“清晨五六點,愛美的蟳埔女就在集市排隊,購買云麓村運來的鮮花!

  “蟳埔女愛美,更熱愛勞動!毕y埔黨支部副書記莊群介紹說,傳統(tǒng)蟳埔人家是趕著浪潮生活的,蟳埔女性和男性一樣從事漁業(yè)勞作。潮漲時,男丁出海捕魚,數(shù)日才能歸航,蟳埔女就扛起持家的重擔。潮落時,她們披星戴月,踩著淤泥到灘涂上討海。

  “漁船歸航,她們就開始搬運挑擔、碼好海鮮,搖身變?yōu)榫鞯纳倘。老泉州人都知道,買海鮮,一定要找頭戴簪花圍的蟳埔阿姨,因為她們賣的海鮮最新鮮!鼻f群說。

  2008年,蟳埔女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拔幕+體驗”的旅游形式進一步放大了非遺的影響,讓更多人對這朵“頂流小花”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如今,簪花圍所代表的不僅是“優(yōu)質海鮮”,更是“優(yōu)秀文化”。近在國內多個城市,遠至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海外國家,“頂流小花”已經(jīng)落地生根、蓬勃綻放,成為當?shù)厝肆私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頂流使者”。

  頂流的文化人人愛,頂流的精神代代傳。“只要你肯踏出家門,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黃金。”這是蟳埔人口口相傳的人生箴言。泉州師范學院原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林華東教授解讀道,蟳埔女的“拼勁”是泉州精神的縮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