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海外華文媒體行走福建漳州:觀民俗 品非遺 致力做中華文化的推廣者


  【解說】為期六天的第五屆“行走中國·海外華文媒體漳州行”主題采訪活動3月27日在福建漳州啟動。來自17個國家22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來到著名僑鄉(xiāng)漳州,領(lǐng)略漳州的活力與魅力。

  【解說】記者注意到,此次采訪活動,傳統(tǒng)文化展示備受海外華文媒體的關(guān)注。長泰文廟是中國第二大文廟,始建于宋代,總占地面積200多畝,建筑風(fēng)格集北方文廟之大氣,融入閩南建筑之精細。啟動儀式當(dāng)天,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們在長泰文廟共同向孔子塑像行尊師禮,并饒有興致地觀摩在此舉辦的“學(xué)童啟蒙開筆禮”儀式。

  【現(xiàn)場同期】

  【同期】愛爾蘭《華人報》副社長 周瑞琮

  從很小的時候?qū)W《弟子規(guī)》這些東西,用傳統(tǒng)的教育走出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用我們手中的筆和鏡頭講好咱們中國的故事。

  【解說】天柱山腳下,悠揚的古琴聲傳來,琴聲繞梁,令人回味。古琴又稱瑤琴、七弦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已有三千余年的歷史。在長泰龍人古琴文化村,這里的每床古琴均歷時七年,上百道工序,手工斫制完成。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們認真聆聽講解,感受古琴文化的魅力。

  【同期】日本樂樂中國電視臺 總編輯 歐陽樂耕

  我覺得漳州作為一個千年古城,我們是可以好好來采寫一下,所以我通過我的筆,通過我的媒體,體現(xiàn)漳州文化的淵源,特別是它在閩南文化里面的地位,好好展示一下。

  【解說】人群中,記者見到了來自韓國《新華報》的記者李茂娥,此番是她第一次參加行走中國系列采訪活動。一路上,她一邊看一邊拍,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遇到感興趣的非遺技藝,她還親自上手體驗。

  【同期】韓國《新華報》記者 李茂娥

  山清水秀,人美物美,空氣特別好,這個地方漳州比較適合養(yǎng)老,居住環(huán)境是非常優(yōu)美的,原生態(tài)的建筑都保留非常好,古老的一些文化保留下來,發(fā)揚發(fā)展下去,這個是我最期待的。

  【解說】位于漳州市薌城區(qū)的漳州古城,傳統(tǒng)院落、歷史建筑巍然挺立。古城保護開發(fā)過程中積極引入漳州的傳統(tǒng)文化。在古城內(nèi),漳州古城記憶館、漳州燈謎藝術(shù)博物館、許通海微雕藝術(shù)館漳州古城微雕館等都吸引著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們駐足。

  【同期】埃及《中國周報》副社長 朱新娥

  我們走在漳州古城這個街頭,有這個非遺文化有微雕,有燈謎博物館,能夠感受到我們這個文化對當(dāng)?shù)貧v史的傳承,文化的傳承,帶來的重要性,我也想通過我們在漳州看到的這些,能夠通過我們的華文媒體,帶到我們所在的國家,讓當(dāng)?shù)氐拿癖娔軌蝮w驗到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儒家文化,讓我們的中華文明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解說】記者了解到,漳州是一座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主辦方也希望通過此次采訪活動,通過海外華文媒體廣泛傳播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在海外匯聚成一股傳播“中國好聲音”的正能量。

  記者 吳晟煒 福建漳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