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12月22日電 福建是工藝美術大省,其中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極具地域特色,剪紙藝人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將千古遺風代代相傳,使剪紙藝術成為一種貼近生活,根植于大眾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
剪紙是我國廣泛流傳的民間藝術,是中華千百年文化歷史積淀的產物。剪紙包括剪和刻,用一把剪刀或刻刀就可以制作出精美的作品,將無限深遠的空間壓縮在一個平面上,形成獨特的裝飾風格,尤其體現(xiàn)“刀味”、“剪味”和“紙味”。
福建剪紙作為福建地區(qū)最為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之一,有柘榮,漳浦,浦城為代表的三大流派。柘榮剪紙和漳浦剪紙還在2010年被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4年“浦城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批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福建剪紙中尤以柘榮、漳浦、浦城三城最負盛名。他們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簡練的線條體現(xiàn)濃厚的民俗風情和鄉(xiāng)土氣息,記錄了福建的歷史文化,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
柘榮剪紙其藝術風格承傳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具有深厚,粗獷、古樸,寫意的風格,其內容貫穿民俗活動并和民俗活動緊密相聯(lián),其在表現(xiàn)技法上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題材與內容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特色雅致,外型隨意,構圖靈動,表現(xiàn)不一,內部僂空,虛實、變化合理得當,十分自然,呈現(xiàn)出一幅幅精美絕侖的佳品。如今,柘榮剪紙不僅有“中華巧女”袁秀瑩這樣剪紙技法爐火純青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孔春霞、吳秋鳳、鄭平芳等一批省級非遺傳承人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剪紙傳承群體,讓藝術傳承與創(chuàng)新薪火相傳。
漳浦剪紙,既是漳浦千百年來民間文化的重要符號,也是廣大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早在1300多年前,剪紙技藝伴隨開發(fā)漳州漳浦的步伐,被一批批中原移民帶到這里,逐漸裝點了當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秋日,省級非遺傳承人高少萍、張崢嶸、歐陽艷君、李小燕、陳燕榕、盧淑蓉等剪紙藝人為代表,她們廣泛吸納大江南北各種藝術流派的營養(yǎng),與時俱進。
浦城地處福建最北端,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為浦城帶來頻繁的人口流動同時也為浦城剪紙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條件。浦城剪紙歷史悠久,形成既含中原文化遺風,又具閩越土著文明印跡,既有北方粗獷大氣、醇厚拙樸,又有南方細膩纖巧、純凈秀氣的藝術風格。近年來,浦城縣積極培育民間技藝工坊,增強傳承力度,開展傳承培訓工作,在老中青相結合基礎上擴寬傳承人群;周冬梅、楊仁斌、張薇等一批省級非遺傳承人薪火相傳,創(chuàng)新發(fā)展,延續(xù)剪紙藝術生命,使之“活態(tài)傳承”。
泉州刻紙藝術在2005年和泉州南音一起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泉州刻紙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從李堯寶刻紙圖案的問世,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麗鳳一代代傳承,確保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世代相傳,讓更多人加入到泉州刻紙文化和傳承的隊伍中。
如果說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座城市的根,那么,這些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這座美麗城市的魂。非遺傳承人用一雙靈巧的手,把剪紙這門藝術發(fā)揚光大,也使民間剪紙成為一張文化名片,在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打造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福建篇章提供文化支撐,做出新的貢獻。
當前,在舉國上下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時,為更好地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用好豐富的福建文化資源,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讓“!蔽幕汀懊利惛=ā泵恿聋,記錄八閩特色剪紙技藝風采,推動傳承創(chuàng)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注入更加強大的文化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