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腦洞小開”辦大事 福建三博完成機器人輔助下腦積水手術

  中新網福建新聞4月29日電 (謝欣言)機器人作為一種先進的微創(chuàng)手術設備、操作工具,已逐漸成為外科醫(yī)生的得力“助手”。日前,福建三博福能腦科醫(y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機器人輔助下,只在顱骨上鉆一個小孔就精確微創(chuàng)地完成一例腦積水穿刺術——腦室腹腔分流術,術后患者腦積水完全緩解,頭痛消失。

圖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在手術中。
圖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在手術中。

  莆田患者小靜(化名)是一名9歲女孩,剛出生不久便被查出右側腦室三角區(qū)囊腫,在外院進行了腦室-腹腔分流手術。今年4月中旬,女孩突感頭痛欲裂,惡心嘔吐,父母緊急把她送至當地醫(yī)院就診,查顱腦CT發(fā)現,分流管不通,腦水腫且側腦室變小。在醫(yī)生的建議下,他們專程來到福州,找到了國內知名腦積水專家、福建三博福能腦科醫(yī)院院長林志雄教授。

  在福建三博福能腦科醫(yī)院,由林志雄教授領銜的腦積水MDT團隊詳細分析了小靜的病程,原有分流管堵塞,不宜繼續(xù)使用,需重新置入分流管引出腦脊液。從影像片子上看,小靜的腦室十分狹窄,呈裂隙樣,其寬度和準備置入的分流管管徑相當,徒手穿刺難度大。腦組織血管神經分布如蛛網,錯一毫而失千里,“精準”成為這臺手術的關鍵詞。

圖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
圖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

  經過縝密的術前討論,團隊決定行神經外科機器人輔助下的腦積水分流手術,緩解顱內高壓,改善患者預后。手術由林志雄教授和張金鋒主任醫(yī)師共同完成,在神經外科機器人的輔助下,精準確定穿刺點和靶點,一“針”到位,穿刺見腦脊液流出,手術成功。手術之后,小靜頭痛不再,父母很是欣慰。術后復查CT,可見引流管位置精準,腦積水完全緩解。

  林志雄教授介紹,腦室腹腔分流很多,很多醫(yī)院和醫(yī)生也都在開展這項手術,受技術水平或者穿刺角度的影響,分流管放置的位置不一定達到理想位置:有些放置位置太淺了;有些穿刺位置又過深,甚至穿到對側或其他部位等,達不到理想的位置,就容易出現被包裹或堵管的現象,十分影響手術效果。這次我們借助手術機器人的引導進行腦室穿刺,非常準確的穿刺到了我們想要放置的位置,做到精準穿刺,減少患者術后腦室端堵管的發(fā)生率。

  據了解,神經外科機器人可以讓手術精準于毫厘之間,使得神經外科領域顱腦深部病變、顱底病變、脊髓病變、功能區(qū)病灶等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讓患者受益最大化。

  腦組織是一個豐液體器官,人腦中的“水”,當然不是一般的水,它叫“腦脊液”。腦脊液是重要的維持神經系統(tǒng)正常功能的液體,起到緩沖,營養(yǎng)腦組織的作用,平常維持生成和吸收的平衡。由于顱腦創(chuàng)傷、腦腫瘤、腦出血、感染等顱腦疾患導致腦脊液生成過多、循環(huán)受阻、吸收障礙,都可以導致腦脊液積蓄過多,使顱內原本容納腦脊液的空腔,如腦室系統(tǒng)和蛛網膜下腔因受到過多腦脊液的擠壓而擴大。其典型癥狀為頭痛、嘔吐、視力模糊,視神經乳頭水腫,偶伴復視,眩暈及癲癇發(fā)作。

  林志雄教授提醒,腦積水雖然是一種病癥,但是并不可怕,最大特點是可逆。腦脊液循環(huán)路徑梗阻引起的腦積水,理想的治療方法是解除梗阻,恢復腦脊液正常循環(huán)。腦脊液循環(huán)動力不足引起的腦積水,理想的治療方法是增加腦脊液循環(huán)動力。實際上,腦積水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的,隨著醫(yī)療科技的發(fā)展,腦部手術也由大面積的開顱演變成小切口的微創(chuàng),早期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得到明顯改善。只要患者能及時就診,及時得到科學規(guī)范的治療,絕大多數能夠康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