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五育”之一的美育,一直是鄉(xiāng)村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位于泉州南安市石井鎮(zhèn)岑兜村的岑兜小學是一所僅有150名學生的鄉(xiāng)村學校,可就是這么一所普通的學校在今年12月獲評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學!钡姆Q號。
原來早在2015年,學校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甲戲引入課堂,打造特色美育課程,著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和藝術修養(yǎng),實現(xiàn)閩南傳統(tǒng)文化在校園里的活態(tài)傳承。
從娃娃抓起 校園傳承高甲戲
岑兜村是高甲戲的發(fā)源地,曾被稱為“戲窩子”,有“十家九戲”之說!霸谖覀儗W校,學生們從小便知道高甲戲,有的是因為家中長輩喜歡看戲,有的則是家族成員從事與高甲戲相關的工作。”學校校長王瑋瑋介紹道,結合教學需要,學校便“就地取材”,將高甲戲引進課堂。
就讀該校五年級洪炅煒同學的外公、外婆、媽媽都曾從事與高甲戲相關的工作,可以說是在劇團里長大的,從小便懂得看戲。每周一節(jié)課的高甲戲曲課,讓他倍感親切,不僅學習熟悉的高甲戲表演動作,也系統(tǒng)了解此前未接觸過的高甲戲文化知識。
在洪炅煒三年級的時候,他選擇加入學校的高甲戲興趣班,利用每周二至周四下午一個小時、每周六一天的時間學習高甲戲曲表演唱念做打的四項基本功!半m然很累,但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我的動作也越來越標準!焙殛翢樃嬖V記者,回到家后,他還會與媽媽“切磋”技藝。
“高甲戲進校園,從娃娃抓起,更有利于這項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高甲戲專職演員林國春評價道。作為學校聘請的高甲戲專職教師,林國春已在該校任教6年,系統(tǒng)教授學生高甲戲表演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已有不少學生因基本功扎實被安溪高甲劇團、惠安高甲劇團招收,走上專業(yè)表演之路,有的還成為劇團里的主角。
為非遺注入新血液 獲村民們好評
“高甲戲進校園,為這項非遺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也是在培養(yǎng)潛在傳承人及觀眾。”岑兜村黨總支書記洪安平點贊道。這幾年,岑兜村高甲劇團面臨表演缺少觀眾、演員青黃不接的情況,這讓洪安平與老村民們很是憂心,他們不希望作為高甲戲發(fā)源地的岑兜村最終會成為“無人唱戲、無人看戲”的樣子。
學校將高甲戲引進校園,讓洪安平很是驚喜,他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能至少帶動一個家庭,因為孩子學習的緣故越來越多家庭重新關注高甲戲。“疫情前,每年學校高甲戲興趣班都會在村里舉行一次匯報演出,雖然孩子們演技還沒有很精湛,但仍吸引不少觀眾,可以用‘座無虛席’來形容!焙榘财礁嬖V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聘請高甲戲專職教師以及購買學員服裝、練工用具所用的大部分資金由岑兜村村委會支持。村委會重視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做法,也獲得學生師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好評。在村委會與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傳統(tǒng)的高甲戲在岑兜村又展現(xiàn)出新的魅力,更具年輕態(tài)。
除了本地學子,不少外來工子弟也加入學習高甲戲的行列,成為高甲戲的觀眾之一。來自貴州的田雨涵同學學習高甲戲過程中,也慢慢聽得懂一些閩南語,她也喜歡上這個獨具閩南特色的高甲戲曲表演,她希望有一天能聽得懂高甲戲表演。
王瑋瑋表示,學校將持續(xù)做好高甲戲進校園、進課堂工作,充分利用社會教育力量,創(chuàng)新高甲戲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成長搭建好舞臺。(記者 施遠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