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臺籍施沛琳:從前是一家人,現(xiàn)在還是一家人

  “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稱號,是福建省授予人民教師的最高榮譽。9月10日上午,在福州市舉行的福建省慶祝2021年教師節(jié)暨優(yōu)秀教師表彰大會,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臺籍教授施沛琳獲得“福建省第六屆杰出人民教師”。這是漳州市首位獲此殊榮的臺籍教師。

  前日,載譽歸來的施沛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她的感恩之情,同時,她自我期許發(fā)揮臺灣教師在兩岸交流中的優(yōu)勢,卯實與傳承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重責,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盡一己之力。

  同宗同源:“像極了從小生長的臺灣南部,而我的祖輩也來自閩南,這種熟悉感讓我覺得很安心”

  施沛琳原是臺灣的知名記者,從業(yè)長達25年。退休后,她在臺灣的幾所大學兼課中,感到理論知識的不足,于是有了繼續(xù)求學的想法。2007年,源于祖地情結(jié),她選擇跨海求學,前往廈門大學報考博士班。從小,施沛琳就知道自己的祖籍地是泉州晉江。尤其居住在富有濃厚閩南文化元素的臺南眷村,她對大陸有更多的了解與向往。她說,眷村所在地的“銀同里”,正是廈門同安的舊稱,“兩岸淵源,可見一斑”。

  2007年,施沛琳拜訪過導師后,特地趕到泉州的閩臺緣博物館,從館前的花圃里捧回一抔泥土,帶回臺灣向年邁的父母報告:“這是咱們老家的泥土!”

  2012年,施沛琳取得博士學位,同年8月選擇閩南師范大學任教!拔姨と胝闹莸牡谝惶,正是閩南的梅雨季節(jié),那時的漳州并沒有大城市的高樓林立,但老城區(qū)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讓我覺得非常親切,像極了從小生長的臺灣南部,而我的祖輩也來自閩南,這種熟悉感讓我覺得很安心,讓我對之后的工作生活充滿期待!

  同等待遇:“有些甚至是我們臺胞沒有考慮到的。兩岸交流合作越深入,兩岸同胞得到的福祉就越多”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鞭D(zhuǎn)身改行從事高校教學,這些年對教職價值與意義的理解,施沛琳用這一句話形容!吧頌槿藥,要將經(jīng)驗與知識進行傳承,很重要的一點是自己需要不斷提升教學技能,追求專業(yè)成長,比如即便是已經(jīng)講授很多年的同一門課程,每年講授時都有不同的體驗與實例分享!

  施沛琳也為課堂帶來了新氣象。她尤其注重教學實踐,多次帶學生“走入歷史深處”,從而深刻了解和理解歷史文化背景!拔視虒W生們進行實地調(diào)研時,如何在生活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整合資料、小組討論后形成個案等等。”施沛琳說,人師必須是學生的榜樣,更要教導學生學習與研究方法,以便在其往后的人生能有更好的成長與進步。她開設100人的公選課,常常出現(xiàn)數(shù)百人搶著聽課的情形。

  在漳州,施沛琳深切感受到大陸對臺灣人才的誠意和善意。尤其,漳州出臺《關于促進漳臺經(jīng)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的58條具體實施細則和《關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新路的實施意見》的22條措施,推動漳臺交流合作,打造對臺合作先行區(qū)!霸趦砂蛾P系復雜嚴峻的形勢下,大陸依然堅持推動兩岸融合發(fā)展,推出一些符合兩岸同胞切身利益,深得兩岸基層民心,有力增進兩岸同胞之間心靈契合的舉措,讓臺灣同胞深深感受到大陸對其工作、創(chuàng)業(yè)、學習、生活營造更加友善、平等、便利的良好環(huán)境。”

  “這些措施對臺灣同胞給予了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有些甚至是我們臺灣臺胞都沒有考慮到的。兩岸交流合作越深入,兩岸同胞得到的福祉就越多!笔┡媪仗寡浴

  2015年,施沛琳申請到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主題是研究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2017年,她入選福建省引進臺灣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2019年被評為閩南師范大學首屆“最美教師”。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延后開學,但是并沒有影響到施沛琳的教學,即使隔著海峽,她仍然想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學品質(zhì)。學生遠在新疆、山西、甘肅、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往西往南的有貴州、廣西、云南等地,隔著臺灣海峽,她在臺灣通過線上的方式,為學生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概論》《閩臺民間美術》等課程。

  同根文化:“大陸與臺灣的閩南文化,就像母體和子體一樣,F(xiàn)在的自己,就像回到了文化的源流”

  在施沛琳看來,作為一名西進大陸的臺灣教師,除了促進兩岸教育理念的碰撞與互動外,更肩負著增進兩岸民眾溝通與理解的使命,“讓臺灣人了解真實的大陸,讓大陸人了解真實的臺灣!

  除了臺籍教師的身份,施沛琳還有“海峽一姐”的稱呼。2016年,她在自媒體上開設“孟孟走天涯”專欄,以照片與文字記錄她行走在祖地漳州的痕跡。施沛琳說,她的專欄經(jīng)常引起臺灣朋友的關注,也喚醒了不少朋友的鄉(xiāng)愁,對祖地文化滿懷向往和認同,還有朋友因此來大陸尋根謁祖。去年12月,施沛琳幫臺灣的前同事陳先生對接上南靖金山陳氏族譜,從而幫他找到祖籍地,并與宗親取得聯(lián)系。

  此外,施沛琳還因此結(jié)識了一些漳州文史愛好者,經(jīng)常結(jié)伴走村串巷,撰寫兩岸閩南文化文章。施沛琳也發(fā)現(xiàn)了更多漳臺緣的例證。但凡有臺灣友人來訪,施沛琳教授接待站必定選擇漳州城區(qū)的老街。街景與她老家臺南何其相似,她笑稱自己是走過漳州老街次數(shù)最多的臺灣人之一。她在臺灣已退休的同事,看到她有關石碼古鎮(zhèn)的圖文感慨萬千!斑@位祖籍廈門同安的老記者,常常聽父親提及自己從小就跟著阿公到石碼做生意。但他從來不知道石碼具體位置在哪兒,更不知道它長什么樣,我的圖文了卻了他的多年夙愿。”施沛琳說。

  以臺灣同胞的視角看漳州,讓施沛琳對閩南文化有了更深的體悟,“大陸與臺灣的閩南文化,就像母體和子體一樣,F(xiàn)在的自己,就像回到了文化的源流!痹谡慕辏┡媪崭锌级,“漳州市是重要臺胞祖籍地。我從一個退休的新聞工作者登陸大陸學界,尤其以‘年過半百’之姿,與大陸中青年學術人共事,身上又印記著‘臺灣同胞’符號,必須比別人更加努力,以對得起大家的信任與期許,同時呈現(xiàn)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與毅力!

  今年,閩南師范大學策劃、兩岸學者歷時8年共同編寫的《臺灣通史》(六卷本)正式出版。其中,施沛琳利用寒暑假時間返回臺灣,拜訪臺灣知名教授,交流寫作心得。“未來,我將不留余力地做好教學、科研、文化交流傳播等工作,還要不斷深入學習,研究重點將放在閩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所涉獵的范圍除了廈漳泉等閩南文化核心區(qū)外,也包括臺灣地區(qū)及東南亞國家閩南人較多的城市!彼f!啊愕募亦l(xiāng)在海的這一邊,我的家鄉(xiāng)在海的那一邊,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現(xiàn)在還是一家人,手牽著手,肩并著肩……”采訪的最后,施沛琳用臺灣著名歌手高金素梅的歌曲《我們都是一家人》,輕輕地唱出兩岸基層民眾的心聲。

  ⊙記者 周楊寧 文/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