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外國留學生的夏令營:從“中國智慧”讀懂今日中國

  中新網(wǎng)銀川7月16日電 題:外國留學生的夏令營:從“中國智慧”讀懂今日中國

  中新網(wǎng)記者 李佩珊

  盛夏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綠意盎然。

  “治沙是世界難題,卻被中國人解決了!卑突固沽魧W生阿克薩的家鄉(xiāng)擁有科里斯坦沙漠,早已對沙漠無比熟悉的她走進白芨灘時,卻被眼前大片整齊的麥草方格吸引住了,“這就是綠色長城,是現(xiàn)代中國人的智慧結晶!

  7月12日至15日,包括阿克薩在內(nèi),來自俄羅斯、印度、埃及、緬甸、也門、巴基斯坦、坦桑尼亞等20多個國家的61名留學生跟隨“感知寧夏”2021留學生夏令營來到白芨灘、黃河大峽谷等地,動手體驗制作麥草方格,了解大禹治水等故事,從歷史文化中感知中國智慧,在動手實踐中了解今日中國。

留學生在中國防沙治沙展覽館體驗沙畫。 李佩珊 攝
留學生在中國防沙治沙展覽館體驗沙畫。 李佩珊 攝
留學生參觀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钆迳 攝
留學生參觀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钆迳 攝
留學生在白芨灘體驗扎麥草方格!±钆迳 攝
留學生在白芨灘體驗扎麥草方格!±钆迳 攝
留學生在黃河岸邊拍照留念。 李佩珊 攝
留學生在黃河岸邊拍照留念!±钆迳 攝
位于毛烏素沙漠中的片片麥草方格綠洲。 李佩珊 攝
位于毛烏素沙漠中的片片麥草方格綠洲!±钆迳 攝
留學生在寧夏參加夏令營。 李佩珊 攝
留學生在寧夏參加夏令營。 李佩珊 攝
留學生在黃河岸邊的108塔拍照留念!±钆迳 攝
留學生在黃河岸邊的108塔拍照留念。 李佩珊 攝

  “這里的沙漠和我見過的不一樣,為什么是綠色的?”“‘黃沙滾滾不見路,跟著駝鈴找寧夏’這句話描述的就是曾經(jīng)的白芨灘嗎?”……在位于白芨灘的中國防沙治沙展覽館參觀時,留學生不停地向講解員提問尋找謎底。在沙漠中,留學生拿起鐵鍬和麥稈,扎下了他們?nèi)松械牡谝粋麥草方格。

  對白芨灘和麥草方格好奇的不只是留學生,還有來自阿富汗、日本、阿曼等許多國家的考察團。1977年的聯(lián)合國全球沙漠化會議上,中國代表受邀在講壇向世界介紹麥草方格固沙法。自那時起,這個被稱為“中國魔方”的麥草方格便吸引了世界的關注。在世界上風沙危害嚴重的許多地區(qū),也有中國人現(xiàn)場指導的身影。

  “聽老師講,寧夏人今年又研發(fā)成功了新型麥草方格,我想把這些治沙的好消息帶回國。”坦桑尼亞留學生維妮說。

  寧夏不僅擁有沙漠,也是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份。一半是荒漠、一半是濕地的獨特自然風貌讓寧夏擁有沙坡頭、黃河大峽谷等自然景觀,也擁有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大禹文化園等研學科普基地。

  “他應該是個很厲害的人。”當看到黃河峽谷邊矗立著的大禹塑像時,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老撾留學生王雅可充滿好奇,“以前只知道黃河被中國人稱為‘母親河’,沒想到還有這么多傳說故事?磥硐胍蔀椤袊ā@個假期我要‘充充電’了!

  相傳大禹治水,劈開賀蘭山,引黃河水東流,讓寧夏增添一抹神奇色彩。其實不只是在古代,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最早的閘墩式水電站,這座以灌溉為主,兼有發(fā)電、防洪等綜合效益的水利樞紐,結束了寧夏兩千多年無壩引水的灌溉歷史,同時也讓“神奇寧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塞上江南”,讓寧夏人不僅吃飽飯也吃上了好飯。

  “黃河流淌著中國人的智慧和性格!痹谥袊魧W兩年多的印度學生凱文曾去過鄭州、蘭州等許多城市,也去過閩寧鎮(zhèn)、西吉縣等農(nóng)村地區(qū),在他看來,中國人就如奔涌磅礴的黃河一樣,既大氣,又熱情,“中國人常常助人為樂,我在閩寧鎮(zhèn)見到過許多福建人,他們和寧夏人的口音不同,可一起工作得很開心。最近學會了一個新詞‘小康’,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奔小康’!

  “不僅是對人,中國人對水、沙漠也很友好,我想這就是中國的文化。”和凱文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塔吉克斯坦留學生王子晨,他告訴記者,中國人擁有一顆包容萬物的心,“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被中國人的熱情感染,這里的每個人都是我的家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