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6月13日電(記者 吳晟煒)日前,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簡稱:福建省二醫(yī)院)普外科成功完成一例肝轉移瘤微波消融+直腸癌根治+淋巴結清掃術。
現年62歲的黃大爺飽受排便問題困擾,每天排稀便10余次,已超過半月。由于不堪疾病困擾,黃大爺到了福建省二醫(yī)院求醫(yī)。經內鏡室腸鏡及病理診斷,確診為“直腸惡性腫瘤”,隨后普外科王君主任會診收治入院。
在黃大爺及其家屬焦急地等待術前檢查結果時,噩耗再次傳來,術前檢查發(fā)現了兩大問題:直腸的腫瘤局部外侵犯,周圍多發(fā)淋巴結腫大,考慮淋巴轉移;肝臟S5及S6段兩處約2×2cm的結節(jié),考慮轉移瘤。這無疑對黃大爺及其家屬是非常沉重的打擊。
“但凡有一絲希望,哪怕患者家屬都放棄了,我們都要繼續(xù)努力!蓖蹙魅窝杆俳M織了由普外科胃腸腫瘤微創(chuàng)組,脾胃科腫瘤組,消化內鏡組,超聲科,介入科,影像科等組成的多學科會診。針對該患者的特殊病情,建議黃大爺先行術前新輔助放化療,后期再行原發(fā)灶及轉移灶的外科治療。但黃大爺及其家屬手術意愿強烈,要求先行手術治療,且希望能同時處理直腸及肝臟兩處病灶。
根據黃大爺及其家屬的訴求,王君主任再次組織了多學科會診,在遵守腫瘤根治性治療原則前提下,為患者制定一套個性化的手術方案:彩超聯合腹腔鏡引導下肝轉移瘤微波消融+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側方淋巴結清掃。
王君主任告訴記者,該手術方案的個性化和難度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患者術前影像學已提示直腸系膜區(qū)淋巴結腫大,考慮淋巴結轉移,根據歐美等西方國際指南,患者術后還需追加行盆腔放療,否則復發(fā)概率較高;但根據目前日本等國的最新國際研究,像黃某這類患者術中可同時行“側方淋巴結清掃”,經長期隨訪,對患者的獲益甚至更優(yōu)于放療,同減輕了放療給患者帶來的身體和經濟的負擔;但側方淋巴結清掃相較于常規(guī)淋巴結清掃,難度更大,手術更加復雜,對主刀醫(yī)師的技術要求更為苛刻。其二,患者術前已出現肝轉移瘤,在既往治療中,多選擇肝臟轉移瘤的切除,但該術式往往創(chuàng)傷較大;但該患者肝臟有兩處轉移瘤,且大小都約2cm左右。
為此,王君主任選擇了微波消融來處理肝臟的兩處病灶,減少創(chuàng)傷。
然而,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該患者的肝轉移瘤,一處位于肝臟深部,一處位于肝臟表面,若選擇超聲引導下操作,則位于肝臟表面的轉移瘤在行微波消融時,其產生的大量熱量極有可能損傷周圍腸管;若選擇腹腔鏡直視下操作,則位于肝臟深部的轉移瘤定位不清,存在轉移瘤殘留的風險。
針對該黃大爺的特殊病情,王君主任與超聲科充分溝通后,決定先行超聲引導下肝臟深部轉移瘤微波消融,再行腹腔鏡直視下肝臟表面轉移瘤微波消融。超聲引導與腹腔鏡直視的相結合,既保證了肝臟兩處轉移瘤的完整消融,又大大降低了正常組織損傷的風險,可謂一舉兩得。
經過術中前詳細的討論及充分的準備,手術順利進行,術后在快速康復外科的指導下,在省二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醫(yī)護團隊的悉心治療下,黃大爺恢復良好,術后配合予輔助化療,目前,仍在繼續(xù)治療中。
記者了解到,福建省二醫(yī)院設有胃腸腫瘤微創(chuàng)分中心,術前由內鏡組和微創(chuàng)外科組聯合查房,并通過MDT多學科討論,共同制定手術方案,獨立或者聯合完成手術,使胃腸腫瘤疾病的診治更加精準、高效、規(guī)范。在遵守腫瘤根治性治療原則的前提下,該院近十年開展微創(chuàng)胃腸癌根治術逾千例。目前胃腸道腫瘤手術已100%微創(chuàng)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