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古典梨園戲,也可以很時尚 ——一個年輕唱隊的嘗試

  歲末年初,80后的曾龍專注做了兩件事。

  元旦前,作為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的年輕導演,他參與了梨園戲著名導演吳捷秋先生一百周年誕辰紀念活動。

尚好聽唱隊在泉州西街沉浸式演出。(受訪者供圖)
尚好聽唱隊在泉州西街沉浸式演出。(受訪者供圖)
尚好聽唱隊把《陳三五娘》的唱段從舞臺搬到了清源山老君巖。(受訪者供圖)
尚好聽唱隊把《陳三五娘》的唱段從舞臺搬到了清源山老君巖。(受訪者供圖)

  元旦后,作為尚好聽青年唱隊的領隊,他和小伙伴們做完去年一年的工作總結后,面向2021年,開始了思考。

  這兩件事,都是關于傳承和創(chuàng)新。

  梨園戲,很古典也可很時尚

  2020年12月19日,一場為紀念梨園戲著名導演吳捷秋先生一百周年誕辰的活動在泉州梨園古典戲院舉行。

  活動在《陳三五娘序曲》中拉開帷幕,隨后,吳捷秋執(zhí)導的《陳三五娘》《呂蒙正》《胭脂記》《高文舉》《朱文太平錢》《蘇秦》《董永》等經(jīng)典戲接連呈現(xiàn)。

  “我內心感到十分震撼!”雖然曾龍排演期間就作為舞臺監(jiān)制參與其中,但當看到天幕上一張張斑駁發(fā)黃的老劇照接連出現(xiàn),看到“陳三出場”的規(guī)整,“移步游賞”的典雅;看到“送君”的深情,“心肝跋碎”的柔腸;看到“遠望鄉(xiāng)里”的蒼勁,“天旋地轉”的悲壯……年輕的曾龍,發(fā)自內心地為八百年古典梨園戲的魅力深深折服,為老一輩梨園戲藝術家的執(zhí)著和付出所感動。

  想起自己去年幾場試圖“讓梨園戲更年輕、更時尚”的探索性沉浸式演出,曾龍內心陡生出幾分惶恐。

  2020年11月,曾龍帶領尚好聽唱隊把《陳三五娘》的唱段從舞臺搬到了清源山老君巖。

  這是一場“大雜燴”表演,風格慢慢由傳統(tǒng)過渡到現(xiàn)代,唱隊成員有的身著梨園行頭,有的日常著裝;有傳統(tǒng)樂器,也有西洋樂器;有梨園唱腔,還有流行音樂……現(xiàn)場觀眾跟著戲中情節(jié),漸漸沉浸其中。

  “《陳三五娘》就是閩南地區(qū)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我們在排演之初,就圍繞著梨園戲的唱段確定了‘愛情’的主題!痹堈f,融入閩南語歌曲,就是為了增加觀眾的接受度。果然,整場演出氣氛熱烈,新鮮的表演形式讓觀眾感嘆“梨園戲還可以這樣時尚”,閩南語歌曲引起觀者的大合唱。

  熱鬧、新鮮的演出博得一片叫好聲。在泉州各媒體“火”了一把后,曾龍卻沒有停止思考。

  舞臺之外,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在綜藝節(jié)目《姐姐的愛樂之城》亮相之后,曾龍和他的尚好聽唱隊引發(fā)了關注。

  雖然從小在戲班子里耳濡目染,但中戲表演科班出身的曾龍真正加入這一行,是在大學畢業(yè)兩年以后。當時曾龍在橫店的劇組剛殺青,泉州梨園戲劇團受邀到歐洲巡演,他就一同前往,隨后被西方觀眾的熱情深深震撼了!跋轮笥,大家就站著看完整場演出,沒有一個人提前離場,后來還不斷加場。”曾龍至今記憶深刻。也是在那一刻,他真切地意識到:梨園戲是多么珍貴的國寶藝術呀!

  一個多月的國外巡演,激活了一個年輕人內心深處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氐饺莺,曾龍成為泉州梨園戲劇團的一名導演。

  在劇團,曾龍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梨園戲作為“南戲活化石”的雅致韻味,更加詳細地了解了梨園戲極其獨特、嚴謹?shù)幕境淌。但他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兩個問題:泉州是有名的“戲窩子”,泉州人出了名的愛聽戲。但日常演出中,舞臺下的觀眾年齡層都偏大。

  “古典梨園戲需要更多的年輕觀眾!痹堈J為,這是所有傳統(tǒng)藝術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問題。

  于是,由伯勒文化攜手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共同創(chuàng)立的尚好聽唱隊應運而生,曾龍擔任領隊。唱隊成員由梨園戲89級、97級和07級傳承人共同組建,邀請了泉州本土流行音樂制作人加入,致力于以梨園戲優(yōu)秀唱段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新演繹,吸引年輕觀眾關注傳統(tǒng)戲曲藝術。

  沉浸式表演,關照當代審美

  位于泉州市伯勒7星村的工作室,是“尚好聽”唱隊的日常排練場所。

  蔡凱東和張榮盼經(jīng)常來這里排練。曾龍在網(wǎng)上看到他們流行樂隊的演出后,便請來尚好聽唱隊。蔡凱東此前對梨園戲并沒有深入了解,他第一次來到劇團內的梨園劇場參觀,就被各種樂器深深吸引,無師自通地撥弄琴弦敲擊鼓鑼。看著蔡凱東專注和喜愛的神情,曾龍覺得找對人了。

  “戲曲作為表演的一種門類,也是要服務觀眾。我們唱隊的目標群體就是年輕觀眾!痹垜{著自己對年輕群體愛好及審美情趣的了解,逐漸明確了唱隊的創(chuàng)作方向:在傳統(tǒng)梨園戲的基礎上,輔以流行音樂元素進行創(chuàng)新嘗試,改編演唱梨園戲優(yōu)秀唱段、閩南語歌曲和流行歌曲等。好玩、輕松,一度是曾龍和尚好聽唱隊推廣梨園戲的價值要義。

  2018年,泉州梨園戲劇團受上海新天地國際藝術節(jié)之邀,首次以沉浸式表演形式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獲得一致好評。“雖有基礎劇本,但到演出的時候,要隨時根據(jù)現(xiàn)場觀眾的反映做出調整,劇本基本為零,而這就是沉浸式演出的魅力!痹堈f,“尚好聽唱隊把這種新型表演方式帶到泉州去,年輕觀眾一定喜歡!

  萬事開頭難。第一次演出,曾龍邀請自己的母親、二次“梅花獎”得主曾靜萍出馬。2019年12月8日,沉浸式梨園戲《玉真行》在清源山天湖畔震撼上演。隨著音樂伴奏,“王玉真”身背包袱、手提雨傘,沿著天湖的平臺和木棧道邊唱邊舞,閉目托腮、揉身屈腳,身段造型千姿百態(tài),表演一氣呵成。200多名觀眾亦步亦趨跟著觀賞,好評四起。

  隨后,尚好聽唱隊接到越來越多的邀請,在泉州文化創(chuàng)意街區(qū)伯勒小鎮(zhèn)、晉江五店市、泉州清源山、鯉城西街等多次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跳出舞臺的開放式演出,給劇團的年輕人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變化。“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練功更加主動積極了,因為沉浸式演出離觀眾太近了,偷懶一下子就露餡了!痹埿ρ裕輪T們都逐漸有了自己的年輕粉絲,就更有成就感了。

  恪守傳統(tǒng),亦突破傳統(tǒng)。作為文化性格豐富又突出的城市,泉州樂見創(chuàng)新。但,創(chuàng)新并不容易。

  新鮮過后,伴生議論。對于“這哪里是梨園戲”“形式大于內容罷了”等聲音,曾龍和尚好聽唱隊的全體成員鉚足了干勁,“接下來,我們要做出更扎實和優(yōu)秀的內容”成為大家的共識。

  年輕就是勇于嘗試。這個敢拼敢闖的唱隊,路還很長。(記者 王敏霞)